《Inside Out》:高难度题目,满分回答

《Inside Out》:高难度题目,满分回答

在去看《Inside Out》之前我从在国外先去看的朋友们口中得到的最多的反应就是,「看哭了」,「泪崩」,「哭得我要死」…… 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不怕一部剧场动画非常感人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剧场动画泪腺癌」患者,我几乎看任何一部剧场动画,到了剧情煽情的点,我都会哭。

这可能跟我在现实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也有意识地让自己从理性角度看问题有关系,以至于我在任何现实世界背景下的电影里,几乎不可能放下我批判性的眼光,每每看到很多感人的桥段,总是习惯先入为主地把自己放到其对立面去看。

而这样的时间长了,自己也总有一部分感性的思维需要有一个出口来宣泄,所以动画成了我的一个出口,从《马达加斯加》到《Frozen》,我都是全程含着泪。

我倒是觉得带着感性的态度,带着低龄化的视角,去看动画,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它让每天带着批判性思维看待现实生活的我们,至少有一个完全无害的,不可能错误的,可以用感性态度看世界的 94 分钟。

《Inside Out》的故事本身非常简单,但它绝对是一个非常难讲的故事。如何判断一个故事是否难讲呢?很简单,只要你尝试着去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如果你可以轻易地,洋洋洒洒不停顿地说上几千字,那这个故事相对就是容易讲的。而相反,如果你在复述的时候只能说出寥寥数语,无奈跟对方表示,你还是自己去看电影吧,那这个故事就是很难讲的。

我之所以觉得《Inside Out》呈现了可以说 5 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最棒的动画剧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要把情绪具象化,然后产生剧情,从一开始就是困难的。你要分清主次,「情绪」本身是主角,不能让外部的情节侵蚀了主角的故事线。而「情绪」本身又必定是建立在外部情节之上的,是不可能脱离外部情节的。

《Inside Out》的剧作好,不仅在于让「情绪」这一拟人特质本身变得拟人化这个创意好,更在于这个创意执行得好。中间一家三口的情绪变化那段戏堪称我所看过的最精彩的一段动画戏,本身带有主人人格的情绪,又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质,几个镜头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值得每一个爱电影的人反复回味。

而《Inside Out》在剧作上最高明的地方,是在其前面美好的传统结构的故事下,所包裹的精神内核。《Inside Out》所讲的,其实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学着接受「悲伤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的故事,这大概是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成年人在电影院里流下眼泪的原因。勾出这个内核之后,故事戛然而止,导演没有忘记这仍然是一部拍给小朋友看的电影。

我曾经在青春期的时候,对迪士尼/皮克斯有一种小孩子的偏见,认为他们是只会拍那种传统童话故事,欧美主旋律故事的动画工作室。而只有梦工厂所拍的动画才是真正适合成年人看的,富含了各种现实社会的影射,嘲讽的「真・动画」。

只可惜,梦工厂在《功夫熊猫》之后,再无惊艳之作。而迪士尼/皮克斯,则是从《料理鼠王》开始,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惊叹,到了《Frozen》,让我感觉迪士尼在作画(animation)上已经完全领先世界上其他的动画工作室整整一个身位,而这次的《Inside Out》则是在创意和讲故事的能力上,展现了皮克斯三年磨一剑,几乎吊打全世界所有动画工作室的水准。

对《Inside Out》要说不满意的地方也有。我不太了解迪士尼和皮克斯在技术上合作的机制,但我猜如果皮克斯想,应该是不存在有什么运用在《Big Hero 6》或者《Frozen》上的技术皮克斯用不到的。所以作为一个观众,《Inside Out》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在作画的水平上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甚至跟这个时代主流的作画水平还差了一点点,这让我很惊讶。Joy 这个角色刚出来的时候,她的这个蓝发配黄裙子的设定,头发和裙子的质感,包括五官的作画,我是有点不能接受的。

总之这是一部整体上质量绝佳,可以说是三到五年内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剧场动画,甚至可以说在好莱坞的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果这个十月,你只想进一次影院,你一定要看它。如果这个十月,你想进五次影院,那么除了《山河故人》,《心迷宫》,请看三遍它。


文/ Jesse Chan

2015/10/8

听着 Joy Turns to Sadness / A Growing Personality - Inside Ou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