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ide

B-Side

发生了一件可能算不上新闻的事:Vox 出品,由 Johnny Harris 负责制作的节目 Borders 被「砍」了。

正如其名,Borders 讲述的是各种「边境」的故事。美国和墨西哥、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大陆和香港,以及整个北冰洋的边界。为制作这档节目,Johnny 的足迹遍布全球,但它关注的话题,其实还是一件极小的事。

我第一次接触到 Borders,是 YouTube 向我推荐了它的香港篇。之后我开始关注 Vox,看过了他们制作的很多内容,也渐渐看过了几乎每一期 Borders。对于这档节目,与其说我是被它的内容打动,倒不如说我是被这个节目本身 meta 的存在形式所吸引。

Vox 是一家「大媒体」。旗下不仅有 The Verge、Polygon 等垂直媒体品牌,还有一个业界领先的内容制作工作室,为 Netflix、YouTube 等巨头进行视频内容制作。对这样一家公司来说,Borders 只不过是旗下一个极小的内容项目。在 Johnny 的叙述中,Borders 的制作预算也并不豪华。

但 Vox 最终还是决定投资 Johnny 的一个小想法,即便这个想法可能是边缘的、小众的、副级的。然后 Borders 就这样诞生,并成为了「不那么主流内容」之星河中,非常闪亮的一颗。

-

只不过,这样的成功,并非常态。

从 2012 年开始,我一度痴迷于 Vocaloid 这个「创作生态」。当时 niconico 上有一个「周榜单」,统计每一周综合热度最高的 30 首 Vocaloid 歌曲。(这个榜单至今存在,只不过关注度已经少得可怜了。)为了不漏掉大部分「优质」Vocaloid 歌曲,当时我每周二都会把这个榜单上所有的歌都抓下来听至少一遍。

我听了很多曲子。也见证了比如八爷(aka 米津玄师)投稿 Donuts Hole 的惊艳时刻。但更多的曲子,只是短暂冲到榜单 20 多位,上榜一周就退却下去。后来这些曲子就成为了我整个音乐库的 B-Side。

但很显然,还有更多的曲子,失落在互联网的角落里。

-

从青春期开始,我一直痴迷于很多与「小众」有关的概念:B-Side、Deep Cuts、Vice、午夜场……我一直在思考,它们的价值是什么?

这些内容,藏在「主流」的表象之下,不会被算法推送到你的眼前。你需要更主动地去看、去找,才能发现它们。但与此同时,它们不容易随时间的湍流逝去,不会因潮流的更替而散佚。即便没有太多人知道它们,甚至只剩下创作者自己还记得。

2017 年停刊的离线将要复刊。当年的离线并未真正进入「主流视野」,但在停刊三年之后,仍然有人还记得它。就像 Cris 说的,「收到 7 封私信询问动向,就是 7 封,不是『很多』。」

离线也好,Borders 也好,在主流世界的阴影之下,没有被遗忘。

它们因为被创造,所以存在,因为存在,所以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