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re not Jesse Chan, you’re not Jesse Chan.

If you’re not Jesse Chan, you’re not Jesse Chan.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的?」,被问到这样的,事先预设你已经不是小孩子前提的问题。

如果说起大概的时间,可能是从某一届奥运会,电视上的解说兴奋地介绍着即将登场的体操运动员,或者是跳水运动员也不一定,已经没有多么清晰的记忆了。然后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提到了这个运动员的出生年份。

类似「出生于 1993 年,非常年轻的一名小选手」这样&

接着到来的,一定是旁边父母的一句,「你看,他只比你大一岁咧,已经&」

后面的话被选择性地略过。


如果要说真正自己从心里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在高中。

出生于 1994 年 3 月。一个跟我同年的人取得了我自己也认可的全球瞩目的成就,在 Youtube 上出名,即将发售其第一张录音室专辑。

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羞耻,但第一个让我从自己心里确切地意识到自己挺大了的人,确实就是 Justin Bieber。


小孩子希望快快长大,大人希望永远年轻。 这已经是被滥用到 cheesy 之极的一对矛盾了。只是对我来说可能稍微不一样一点,我从十几岁能够以稍稍成熟一点的眼光看待世界开始,就一直觉得如果能一直能保持当时那个读初中/高中的自己该多好。

‘I will be so so glad if there is a chance I can relive this quarter of my life over and over again,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一年前的自己这样说。

毕竟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年代啊,你站在衡量你价值的唯一一根简单又直接的数轴上,脚下有一堆卷面分数不如你的同龄人,大家都对你满意,你也能对自己满意。


而等真正到了成年,当价值衡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数轴,而变成了多维空间之后,你发现没法跟别人比了。就好像在游戏里,尽管你用一万种花式回敬了那个喷你「草你 X」的人,但他在「草你 X」这句话上就是领先你,你在「草你 X」这个领域就是要落后于他,永远要吃这一口翔。

永远没有压倒性的胜利。


四年前听 Adele 的《21》,等自己走到这个节点上,《25》已经要发行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开始怀疑自己,这个世界上其实充斥着跟你差不多的人。从前到后,其实全都是 ‘someone like you’ 而已。

因为这个世界终归是太大了,大到近似于无限细分,即使你就站在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点上,放大无数倍,你就能看到那一大堆差别仅仅是几个普朗克常量的跟你几乎一模一样的点。


带一杯加了两份 espresso 的咖啡回来,换一个通宵赶稿。

走在路上无聊了,用 Safari 看知乎的全部通知,数数赞数。

因为电影开场前喝多了柠檬汁,在黑暗中急红了脸,说着「不好意思」。

走在路上听到自己极为不屑一顾的歌,脚步一不小心踩在了其鼓点上。

跟很多很多人一样。


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为什么今后的你会对现在的自己有信心?」

或者是 20 秒,或者是 1 分钟,脑子里闪过了无数个曾经的自己。

然后终于发现或许自己不再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前面的内容了。

-「对于我来说,接受这样的自己,或许是最难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现在已经做到了,不需要谈今后,现在的我就能完全接受这样的自己。」


因为我已经至少不用仰头看某个跳水、体操运动员,不用仰头看 Justin Bieber,在多元价值的世界里,我自然有比他们走的远的一个自己的方向。

不再只是单纯地想重复前面已经经历的东西,而是觉得后面的故事或许更有意思。


有一天,知乎上有个关注者发私信过来,问怎么才能变成像我一样的人。

有人开始以自己为参照了,那种感觉,是有点难以言喻的。不禁哑然。


但就像那句 iPhone 的广告语,"If it’s not an iPhone, it’s not an iPhone. "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天,终于开始,要学着面对、接受这样的自己、一个在多元价值的世界里找到一些东西的自己。

这个专栏叫「大破进击」,在这一场夜战里,我已经捞到了自己的「大淀」。

有点庆幸自己能这么顺利地度过这一天,站在一个岔路上,认识自己。


Jesse Chan,宅、cinephile、认真的知乎回答者、专栏作者、玩家、音乐听众、动画爱好者、苹果产品支持者,以及,21 岁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