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Peer不再是Pioneer,P2P就开始崩坏了。」

「当越来越多的Peer不再是Pioneer,P2P就开始崩坏了。」

晚上回学校,打滴滴快车。

本身我看到接单的车是一辆奇瑞汽车的时候,是想要取消订单重新打的(又是一个通过消费行为做人格判断的例子),然而冷风吹着,雨也越下越大,还是选择上了车。

下着雨,在车上的我也昏昏欲睡,到了学校门口之后我就习惯性下车准备支付了。然而我在走向寝室的时候,打车软件里面却迟迟没有跳出支付的界面,而是仍在继续计费,差不多两分钟之后,打车费用从 16 元变成了 18 元,计费结束。

而且当我追到该司机的评价页面下,发现其实就在这个月就已经有乘客就这个司机的「不及时结束计费」问题进行负面评价了。但事实就是他仍然在没有任何阻力地开着快车。

这个司机明显是一个「职业快车司机」,他开着一辆用车成本最低的手动挡国产轿车,熟练操作着打车软件。甚至在接单之后为了省电话费,不主动联系我,而是把车开到大致的上车地点等着我主动联系他上车。


其实我觉得 P2P 的共享经济模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点类似于「施舍」的经济模式。把自己的资源无偿、低偿地分享给需要的人,然后自己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开车的人,租房的人,其实大多都并不缺这点钱。大多数人都是怀着一种「玩」的心态、甚至是寻求自己本身社交圈子之外的情感交流的心态,来分享自己手中的资源。所以你能用跟出租车差不多甚至更低的价格,在 Uber、滴滴上打到豪车、能用比快捷酒店更低的价格,在 Airbnb 上住到很好的房子。

而少数想在这个体系里挣钱的人,在企业烧钱补贴的时代结束之后,他们也很难从 P2P 这种分散的组织体系里挣到钱。因为要论组织形式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P2P 是绝对比专业的出租车公司要低的。

但这种 P2P 的模式,最初的 Peer,都是 Pioneer,在互联网这个行业内,他们必定都是本身就在各种意义上相近的人。所以即使 P2P 这个圈子的规则其实很不成熟,有很多漏洞可钻,但大家还是维持着这样一种不锱铢必较的,以自身的道德观为准则行事的默契。

然而当 P 的范围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个体系里成为 Peer,当越来越多的 Peer 不再是 Pioneer 的时候,P2P 就开始崩坏了。这个体系本身无标准、无监管的,相对自由化的特点就开始成为一种坏处了,有乘客开始钻支付机制的空子逃单,在车内有不好的行为,有司机开始利用计费的机制开始绕路、延长计费。

所以如何去避免在使用 P2P 的时候遇到不够好的司机呢?不选奇瑞、江淮、比亚迪这样的国产车,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不可能是长久的解决办法。


其实像滴滴这样的公司,我猜应该不像 Uber 在 P2P 模式的坚持上是原教旨主义的吧。它可能想做的,只是打破国内目前交通行业内的利益链,在传统的交通行业之外开一条自己的路。那么对于滴滴来说,我觉得可能最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对司机和乘客双向的监管。放任现在这样的体验崩坏下去,那些寄希望于用尽量少的价格,获得相对好服务的消费者很快会自动回到传统的出租车上去。

而对于 Uber 来说,我觉得相对最重要是保证自己的这个 P2P 体系不被职业司机占领。这一点在国外可能比较简单,毕竟应该没有职业司机会选择去开职业 Uber 而不是去当职业出租司机什么的。但在中国可能就相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了。


起初的 P2P 很美好,ZF 当初打击 Uber 非法营运的时候,司机一起团结起来反对,乘客也至少都在网上尝试着声援司机。这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只需要跟这个社会的某一小类人打交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只可惜少数人的 P2P 是做不起来的。

这大概是 P2P 模式在中国这样物质明显还不够丰富,生活还不够富足的国家,很难发展得很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