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独立小众的东西?
高考作文要求 800 字,叫兽易小星写完数了数,发现只有 523 个字,然后强行挤牙膏挤到最后写了 803 个字。心满意足地盖上笔,大喊一声,这是我的诚意之作。但这其中有 700 多个字是希伯来文。
0 分,不解释。
其实早在《万万没想到》开拍之时,我就知道这几乎不可能是一部优秀的喜剧。
如何看待叫兽易小星开拍电影《万万没想到》? - Jesse Chan 的回答
几天前,《万万没想到》大规模点映路演,首先是我所信任其品位的影评人和朋友,传来一波差评,紧接着知乎上也刷来一波波恶评。
在上面的那个问题下,我回答的很早,一开始的排名也很靠前,叫兽在答案里那句话,我知道其实就是对我说的。
知道自己曾在一些人的青春里出现过,是件很欣慰的事情,我们曾是少年,而我现在,心性依然少年。
“如果你还在,请你看好我的每一次出手!”
@叫兽易小星 ,我还在,我会去影院,看你这次出手。
从电影院出来,如果说在去看之前《万万没想法》在我心中就已经距离「0 分」的那个地面只有几毫米了,看完之后它在那个「0 分」的平面还砸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
我已经不想谈这个作品本身了,今年我看过的很多国内的作品,其中不乏佳作、或至少能入眼之作,我都没有花时间去谈,我不会仅仅因为自己曾经是叫兽的粉丝就去谈这样一部《万万没想到》本身。它就是烂、公认的烂,甚至它烂都烂得那么不值一提,这没什么好辩的。
当给叫兽本人的答案点了 12K 赞同的知乎众这个群体都承认在电影院里尴尬癌爆发的时候,它就已经坐烂了喜剧电影的下限。
但我想借这一部电影,谈谈国产喜剧为什么会在这一国产电影质量崛起的一年,落入如此境地。
喜剧电影和剧情电影,在艺术表现上,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喜剧电影的核心就是情结、桥段、台词。好的喜剧电影,一句经典台词能流传好多年。这些工作本都是编剧来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差的导演遇上好的编剧就可以拍出至少令人捧腹一笑的作品。
近代华语喜剧的巅峰,周星驰的作品基本都是自编自导。《疯狂的石头》也是典型的好导演配上好编剧(宁浩本人也参与编剧),不需要什么成本就能做出逆天的,直到今天在华语喜剧界都无人超越的作品。
而之后,很多人吐槽《心花路放》是宁浩的开倒车之作,仔细一看,宁浩已经不再存在于编剧之列。而叫兽易小星即使列于《万万没想到》的编剧之列, 《万万没想到》也有五个编剧,其中三人不出现在台前,必定某种程度上是主力。
所以叫兽易小星在这样一部《万万没想到》里担任什么角色呢?
他是导演,是万合天宜合伙人,更是微博签约自媒体。
他在这部电影里,有三分之二的精力,要用来思考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如何运作,让自己的公司挣更多钱,还要思考如何进行宣传,骗更多的人进影院,在更多人脑子中植入「你欠我一张票」这个概念。
宁财神、宁浩、叫兽易小星,都是优秀的编剧,他们在没钱没名气、所以无所事事的时候,弄出了《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和《叫兽教你 XXX》。
但是这个时代,名声会毁了优秀的喜剧编剧。当你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个项目去看的时候,你根本没有时间来打磨自己的作品,来想好的桥段。所以编剧的 staff 列表越拉越长,喜剧编写在中国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化的东西。
这就是国内的喜剧电影业态。多人协作编剧成了喜剧编剧的常态,但这样的行业里,同样没有优秀的人才。因为但凡稍有能力的人,根本不会当编剧,回忆专用小马甲这样水平的段子手,一年能挣 2000 万。而编剧本身是比段子手要复杂、困难一百倍的职业。
所以大多数国内业内的喜剧编剧,都是靠东抄西抄,抄了国外抄国内,甚至抄到了在我看来是「喜剧桥段下九流」的微博,再编些他们自己都笑不出来的烂梗,凑成一部部垃圾。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给这些垃圾喜剧送票房呢?
因为这是一个少数亚文化开始渗进主流文化的时代。从「给力」开始,当主流社会,特别是官方,开始承认亚文化的存在,并且以允许亚文化进入主流视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亲民」的姿态之后。本身万恶的「亚文化」开始变得「主流」了。
「亚文化」本身是很分散的,其聚集更多地是依托互联网。玩出一些梗,先是在小圈子里流行,其中符合某些标准的一部分,会被「段子手」带进更广泛网民的视线,再之后,一部分会被「电视」、「电影」带入传统主流媒介,最后,变成了圣上口中的「点赞」。
国产喜剧里充斥着各种「玩梗」,其实就是把互联网上的梗带入更广泛的普通受众的过程。知乎众早在网上看了百遍,在影院里也就自然食之无味,还起一身鸡皮疙瘩。但殊不知还有很多平时不怎么上网的群众,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烂梗大集合」,发现自己突然成了互联网风口上的猪了,突然走上信息化高速路了,突然彻底实现四个现代化了。
看完之后,还不忘蹭上影院楼下星巴克的「无线」,难得地发一条「说说」,诉说自己内心的激动。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独立小众的东西?
从喜剧的角度来讲,好的喜剧,大多数时候其实灵魂就是属于一个人的。当其变成一门几十几百人参与的生意之后,一个天才的灵性、才华,就会被稀释。稀释进无边的目光之中。
另外一个角度,我不反对那些面向大众的东西借鉴其他东西,但即使抄,抄点好东西总比抄点垃圾要好。独立小众的东西,保证了在一个生态里,会有一批无拘无束、又有充足时间去做最基本事情的人,他们的灵感,会变成优秀的,「更值得借鉴」的东西。来给这样一个生态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但这不只是在中国,全世界的大多数优秀天才,都不会拘于只做小而美的产品。所以让自己有对垃圾说「不」的能力,或许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吧。
路艰且长。希望热爱电影的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