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奥斯卡

复盘奥斯卡

往年的颁奖季,我常常是不愿意将就去看 DVDscr 清晰度的资源的,所以一般就是把片子都记到「欲看列表」里。今年倒是奥斯卡颁奖还没多久,各路 720P 资源就都出来了,所以集中起来看了一下,看过的又重看一遍,把颁奖季比较热的《Carol》、《Steve Jobs》加进来,写一个小的短评合集。

(影片按照我个人喜好从高到低排序。)


《The Martian》

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部在喜剧和科幻两个类型片领域上都有着颠覆性意义,且饱含情怀的佳作。再加上我个人对片中情怀以及趣味的偏好,让它成为今年我最喜欢的奥斯卡提名影片。

《The Martian》:On your face, Neil Armstrong. - 大破进击 - 知乎专栏


《The Big Short》

这部电影在抛出 “they look” 这个中心之后,对次贷危机产生前现象的层层深入描写,从不同的主人公切入,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对 Woody Allen 「打破第四堵墙」手法的进一步演绎,是一个很好的亮点。有力的故事,独特又一针见血的视角,再加上一点制作上的炫技,跟《Spotlight》一样天然占有题材上的道德高地,几乎无可挑剔。所以其实这是我觉得最应该成为今年「最佳影片」的电影。


《Mad Max: Fury Road》

暴力美学的极致展现,几场动作戏的处理神级水平,卖拷贝之流要一辈子吃这口灰。更重要的,你可以从原片上看出其对于电影本身不将就的职业态度,甚至是一点执念。抛开感官的冲击,还有对废土和女权的一点思考。这几乎就是商业类型片所可能存在的究极形态了。


《Spotlight》

价值观先行是它捧杯奥斯卡的最大原因,也是我相对不那么喜欢这部电影本身的最大原因。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种有点像纪录片视角的叙述也是题材的需要。但我仍然觉得故事本身的精神驱动力和题材的道德意识价值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是《Spotlight》与《Birdman》剧本的根本区别所在,更不必说《Birdman》在电影技艺上的开创性意义。这就是今年和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之间的差距。


《Room》

前半部分极富有张力,扣人心弦。而导演没准备把这个故事的高度停留在犯罪的话题之上,后半部分对母子二人逃出生天后心灵的失位和回归的描写,以及对禁锢和自由之间的转换和哲学意义的思考,出发点很好,但缺乏戏剧上的着力点,导致后半部分故事显得平淡了点。最大的亮点是以 Jack 的视角进行的世界观描述。


《Bridge of Spies》

Steven Spielberg 到了这个年纪,来拍这种「美国主旋律」题材的电影,你总能从中看到一点上个世纪的那种好莱坞大片的感觉,好人、坏人,互相斗智斗勇,特定的故事节奏,但仍然看得过瘾,140 分钟的电影反而觉得一闪而过。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不复杂,毕竟是依照史实来的,但它的论调却一点都不过时。没有什么比这种在人类文明最摇摇欲坠的冷战时期看到人性和文明的回归更能带出「人性至上」这个主题的故事了。至于对副主旨「司法程序正义」的挖掘,至少在篇幅上,显得有点不够,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是故事驱使的必然。


《Steve Jobs》

除开 Fassbender 几乎无懈可击的演技,这部电影留下来的就只有「如果是 David Fincher 来拍肯定是史诗级影片」的无尽遗憾。Aaron Sorkin 的剧本真是好剧本,但 Danny Boyle 的处理有问题,而且强行拍成了一部最后喜气洋洋大团圆的电影,要是再来点印度舞蹈简直可以是硅谷版《Slumdog Millionaire》了,你们等着吧, Google 的故事要拍成电影他绝对会这么干的,真心没话港了。


《The Revenant》

这当然不是第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但你必须要承认,再多的解读也无法解决其故事粗糙浮躁,难以构成情感代入的问题。作为观众的自己,始终像看客,在一旁冷眼旁观。我始终想不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用各种各样的解读来洗这一点。永远不要忘记电影的天职其实还是讲故事,你当然可以做出让人肾上腺素狂飙的画面,但要指望单纯靠「自然光拍摄」的噱头就击中观众们的肾,未免太自大了点。或许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在于让某些人截图发 QQ 空间吧。


《Brooklyn》

这是典型的那种适合情侣晚上租回家(iTunes 租看)一起靠在沙发上看的电影。故事简单但深入,并且从头至尾都有一种温柔的力量。所以让它成为一部那种超级无聊但是你看的时候并不觉得厌烦的电影。但其他方面毫无亮点,逃不出的是其一碗鸡汤的本质。它的提名仍然是奥斯卡只知固守政治正确的一个证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