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日渐式微,证明了互联网的强大。」

「方言的日渐式微,证明了互联网的强大。」

头几个星期,跟一个朋友面对面交谈的时候,他口头上说出了「二三三三三三三。」这个词。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发现,他想表达的就是「23333」这个「笑」的意思。

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间,我跟很多朋友之间,已经很难再完全用方言顺畅地进行交流了。


这种 incapability ,其根源不在于我们「说方言的能力」退化了,而是在于我们思维的界限越来越广了,新生长出的那部分思维,并没有办法用方言很好地表达。这部分无法用方言表达,或者说表达起来非常别扭的东西,几乎涵盖了我 4、5 年内学到的所有新概念。

这种不适感,在我试着用方言去讨论从互联网上兴起的「流行事物」时,以及进行需要用到很多「学校知识」的建设性讨论时,会达到一个巅峰。

所以时至今日,我已经越来越少地用到方言了。而另一个事实是,我在与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地人,以及对新兴事物、流行文化了解相对更多的同龄人进行交流时,方言的存在则更加少。

所以方言最终会如何在一个人嘴里消亡?当你进行越来越多的,需要知识基础的建设性讨论,或者当互联网更深入地占领你的生活之后,方言会从你嘴里消失。


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更大的范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外文词汇,同样越来越多了。

就像知乎流行的「以上」,越来越多的外文词汇,在当我们希望更 precisely 地表达我们的想法的时候,在中文语境中冒出来了。还有更多的时候,相对小众的海外文化内容,在国内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翻译,迫使我们去使用原文。

而在表达的时候,用到的外文词汇越多,我越觉得,当年自己觉得很难成立的,《三体》中所描述的那种语言形态,在未来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当然不一定是以刘慈欣所描述的那种状态,这种语言里,中文因为在流行文化和学术领域的话语权缺失,我猜很难在其中占据多少比例,我个人相对更看好拉丁语系与日语共同引领这种「人类语言」的未来。这跟中国未来文化上能处于什么地位无关,而在于现在的中国,某些特定层次内的人,他们的建设性行为已经建立在了外文的基础上,这一点我相信去翻翻任何大学课本就可以理解。


在中文语境下使用外文,在中国当前的主流社会里,是某种「政治不正确」。因为在中国,一个人天生就具有让自己说的话「接地气」的义务。否则,你表达的东西一旦被听不懂的人有意无意地听到了,就是「装屄」。

知乎平台本身在站外被冠以「装屄」的名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

但又有谁能做到真正完全的「接地气」呢?

我们如何在过年捧着手机聊微信刷微博的时候,「接地气」地回应问你在干什么的农村祖辈亲人?如何跟连普通话都不说的祖父祖母解释清楚你发的朋友圈内容?

就像我第一次听到《IT 公论》那句「不反智,不接地气,湿货多」的口号之后,心中终于卸下了那个「装屄」的包袱。


每个人脑中的语言,都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它随着你成为外文学习者,会不断地、不分国别地,把所有的语言都吸收进去。而对于那些你第一次接触就是以「外文」形式出现的概念,第一反应就是去用那个词,也是非常正常的。

而试着让自己「更接地气地」说话,无疑是低效率的、反智的沟通方式。

方言日渐式微,外文日益深入我们的中文语境,其实是在拓宽我们的表达,让我们的思维可以越来越不受表达方式的掣肘。

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