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17:最长的 WWDC,不一定是最好的 WWDC。

WWDC17:最长的 WWDC,不一定是最好的 WWDC。

今年苹果没有开春季发布会,所以理所当然地,一部分硬件更新被积压到了 WWDC 上不得不更,不然下半年就会出现 A11 芯片的 iPhone 出了,A10X 芯片的 iPad 还没出的尴尬境地。

再加上坊间对 Mac 更新的呼声已经高到苹果不得不在上半年专门举办一场媒体通报会来「为 Mac Pro 长时间没有更新而道歉」,所以可想而知,这场发布会的分量所在。

最后的结果就是,苹果在 WWDC17 举办了这样一场长达两个多小时,被 Tim Cook 称之为 “best WWDC” 的发布会。

这一篇会比较长,而且如果按发布会时间顺序来讲会显得比较乱。所以还是跟以往一样,做一个索引放在最前面,欢迎通过副标题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

软件:tvOS / watchOS 4 / macOS High Sierra / iOS 11 on iPhone / iOS 11 on iPad

硬件:iMac Pro / new iPad Pro / HomePod


tvOS

关于 tvOS,苹果只说了一句话,接入 Amazon Prime Video。

一个事实就是,现在 tvOS 的存在,已经完全不是去年 WWDC 所说的,平等于 iOS、macOS 的存在,甚至连跟 watchOS 都不平等了。tvOS 作为一个上面运行着 app 的智能系统,在这样一个理应进行大版本更新的时间节点,苹果对于其「系统」的身份,只字未提。

这可以说宣示着,tvOS 已经回归了其作为「内容服务」的存在。

作为一个 iPhone 和 iPad 上的 TV app 用户,我很喜欢 TV app,在订了 Netflix 和 HBO Now 之后,可以在 “Watch Now” 界面方便地管理我每周的追剧表。所以我对 tvOS 唯一可能存在的关心,也恰恰是只有它目前已经接入了多少内容平台。

我能够想象,苹果也已经意识到,Apple TV 很难成为下一代的智能软件平台,特别是游戏这条路被并不比它贵多少的游戏主机堵死之后。(而且主机游戏这个领域,又恰恰是苹果万万不会涉足的。)

未来 Apple TV 仍然会更多地以其最初的角色存在,这就是一个看电视的盒子。至于作为 HomeKit 的控制中枢,现在 Apple TV 需要做的是,坐在地上,等着那些硬件终端赶上来。


watchOS 4

watch OS 继续保持了「每年一大变」的节奏。

watch OS 4 在视觉设计语言上进一步向 iOS 10 之后的「卡片化」、「毛玻璃」趋势靠拢。

这是苹果必然要做的事情,因为在之前,watchOS 团队和 iOS 团队的步伐一直不是很协调。特别在 watchOS 3 上,居然出现了「控制播放」和「控制中心」(两者在 iOS 10 上分别是从屏幕底部上划的两页),不在一个界面下的荒谬错误。

要知道 Apple Watch 和 iPhone 是不可分开的两个设备。所以在视觉的交互的设计上,watchOS 团队唯一的任务,就是和 iOS 进行磨合。让用户在 watchOS 上,能直觉地还原其在 iOS 上的习惯和体验。


watch OS 4 的大部分功能更新,都围绕着「运动和健身」展开。

「运动」功能现在可以对你的运动数据进行更复杂、更个性化的挖掘了。「健身」功能现在加入了流行的 “HIIT”,配置起来更加灵活了,支持和健身房的设备进行配合了。

iPhone 现在会根据你听音乐的习惯自动同步音乐到你的 Apple Watch 里而不是需要手动导入了。(除了健身,还有哪个场景会出现「需要听音乐,iPhone 却没在身边」的情况呢?)

所以,在发布 3 年之后,苹果终究找到了属于 Apple Watch 的,清晰、明确的定位,运动和健身。Apple Watch 在整个产品形态得到下一次的革命性改变之前,其功能更新会几乎全部瞄准运动健身市场。

至于一些新的表脸,万花筒、Siri、包括我个人超爱的《Toy Story》系列。都是纯粹蹭着大版本的更新而更新的,这里就不过多说了。


macOS High Sierra

首先我必须要吐槽这个名字,High Sierra。如果就是这么不走心,那就数字编号啊。事先所有人都在疯狂猜测,新 macOS 的名字,结果最后是这么一个结果。绝了。


High Sierra 的大部分更新都围绕着性能展开,新的文件系统 APFS,新的视频编码标准 HEVC,新的显示引擎 Metal 2…

这是前两年的 macOS 围绕着「作为 iOS 用户的桌面延伸」进行了一系列功能更新之后,必须停下来整理自己的一次缓冲。这两年我听到的关于 Mac 性能表现问题的抱怨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停滞不前的硬件,一方面是越来越不够「简洁高效」的系统。所以对于苹果来说,在这一年停下来整理一下自己之前所做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这大概也是 High Sierra 命名的意义所在,基于之前的,寻求更好的表现。

具体的效果,在系统更新到各位的 Mac 上之前我们是不得而知了,不过对于我,以及很多的非「专业用户」来说,这些都没太多差别。

至于现在 VR 支持 Mac 了,谁 tm 在意啊?在 Windows 上就没掀起多少浪,并且被广泛认为是「性能不足」的东西,现在到 Mac 上来,在 Twitter 上我的槽已经吐够了。


功能上 High Sierra 主要是围绕 Safari 和照片应用进行了更新。

我比较想重点说的一个功能是 Safari 的 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智能防记录追踪)。对于「隐私模式」,所有的浏览器都支持,但重点在于:「默认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默认选项」就决定了他们的选项。这是为什么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观点是:「因为苹果的硬件赚钱,所以你可以相对更信任它不会拿你的隐私去卖钱。而 Google 从商业模式上就决定了它必然要靠把用户隐私卖给广告商赚钱。」

虽然出于法律也好,道义也好,Google 会给你保护隐私的选项。但这个「智能防记录追踪」功能,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的一个典型体现。如果你是小白用户,如果你是那种「更多地使用默认选项」的用户,多花点钱是可以确切地保护到你自己的。


iOS 11

尽管在之前就已经有区别,但从 iOS 11 开始,我们可以确切地说,iOS 在 iPad 和 iPhone 上,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系统了。

在 iPad 发布之初,为了借当时已经站稳脚跟的 iPhone 之利,Steve Jobs 宣布 iPad 会和 iPhone 一样运行 iOS,并且支持所有的 iPhone app 的时候,就留下了这个隐患。

大屏幕的 iPhone 推出之后,那个作为「放大、廉价版 iPhone」的 iPad 越来越没有市场空间。所以苹果必须要把 iPad 推向它新的「生产力工具」这个位置,但作为「生产力工具」的 iPad,还运行这个 iPhone 上的那个 iOS,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这次,iOS 11 for iPad 终于要来试图解决这件事了。


iOS 11 on iPhone

iMessage 现在会跨平台同步了,还支持了转账。

首先对于 iMessage+ApplePay 转账这个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先停止高潮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项服务的推行会比 ApplePay 支付更难,至少按照目前的情况,是不可能进入中国的。所以这算是一个短期内纯粹面向美国的服务。

我倒是觉得,iMessage 转账在美国,倒真的还有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口。毕竟 iMessage 本身的普及程度不低,苹果的软件生态至少已经解决了身份、账户、通道这几个问题。

至于 iMessage 的跨平台同步,让多平台的 iMessage 到今天可以说算是终于「好用」了。


iOS 做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功能,苹果在继续试图通过原生 App,取代掉很多第三方 App。

好比 Live Photo 剪辑、更多的相机滤镜&& 但这些东西,最终的赢家仍然会是发布渠道。相比于直接剪辑 Live Photos,在 Instagram 里面进行剪辑,「以最终呈现在发布渠道里的效果」为目标进行处理,一定是更直观的。


iOS 在更深地利用 3D Touch 来同时精简和丰富界面。

控制中心不再是可以左右滑动的两页,而是更紧凑地被整合成了完整的一页内容。而里面的每一个模块,你重压之后会显示更多更详细的内容,但只要这些东西不支持自定义,我就仍然对控制中心不会感到满意。

通过重压也可以进行 AirPlay 2 的设置,你可以把音乐同时推流到两台 Wi-Fi 音箱上了。


地图和导航现在能显示更多、更详细的信息了。正常的升级。

开车的过程中,iPhone 会自动进入驾驶免打扰。又是一个「默认决定一切」的功能,绝赞。也是对于我来说,非常需要的功能。


最后,关于 iOS on iPhone 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对于苹果的整个产品逻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苹果在进一步关注「个性化」、「定制化」,进一步「以人为单位来组织计算机」。

全新的 App Store,换成了和所有的苹果内容 App(Music、News、TV)一样的逻辑,就等什么时候把 Podcast 和 iTunes Store 的补丁给打上。

你在 App Store 的右上角现在会看到自己的头像。Siri 会更深地挖掘你的个性化需求,会理解语境,并且开始了「多语言交互」的第一步,你在 Safari 上看到的东西现在会被整合进你的 QuickType 联想力。Apple Music 让你朋友听的歌单出现在你的首页,让你朋友可以把歌加入到你的播放列表里。

计算机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不再是「设备」、而是「用户」,是「人」。这不是一个新奇或者时髦的概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慈欣在《三体》里描绘的那个每个人随手一点,就能亮起一块专属于他们的屏幕。

但苹果正在一点点、一步步地把这件事慢慢变成现实。

iOS 11 on iPad

整场发布会的过程中,这个部分绝对是引发最多的掌声和欢呼的部分。因为 iPad 在今天,真的太需要这样一次「量身打造」了。

这也是所有果粉能长舒一口气的时刻吧,苹果还是会花时间,去对每一款产品的交互精雕细琢,找出最适合它们的交互方式的。


iPad 上的 iOS 11 有了跟 macOS 类似的 Dock、有了文件系统、有了更丰富的多任务操作、有了 “Drag and Drop”、有了更多的配合 Apple Pencil 的交互。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一切,在演示的过程中你就可以看得出来,苹果设计了很多多指触控的交互操作,让你感觉,这本身就应当是属于 iPad 的交互方式。

我第一次有了买一个 iPad Pro 来试试「只用 iPad 工作」的冲动,作为生产力工具的 iPad 终于可以说迈入了「可用」的大门。

更况且,这只是一个开端,「iPad 的上的系统应当被单独设计」的开端,我们还会期待苹果在未来的 iOS 上给 iPad 带来更多专属的东西。让 iPad 除了每年的销量下滑之外有点别的可以说的地方。

在 iOS 部分的最后说一下 ARKit。ARKit 现在能用来干什么,苹果目前在这场发布会上展示了「游戏」和「扫描文件」。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从苹果的演示内容来看,iPad Pro 下运行的 ARKit,性能应该是成倍于我亲身体验过的 HoloLens 的。

所以问题就在于,在运算性能还完全不够的今天,HoloLens 为了追求「头戴」,真的是值得的吗?HoloLens 和 iPad Pro 上的 ARKit 可以做几乎完全一样的事情,抛开价格不谈,我会觉得 iPad Pro 上的 ARKit 在今天会更有用。(当然,微软在头戴显示这件事上的技术储备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硬件

新的 Mac & iPad Pro

iMac 屏幕更好了,以及跟 MacBook Pro 一起,处理器终于用上 Kaby Lake 了,加了 Thunderbolt 3 in USB-C 接口。iPad Pro 屏幕边框更窄了(重现 iPad Air 的升级),所以 9.7 寸扩大到了 10.5 寸,加上了广色域屏幕,算是终于赶上了 iPhone、Mac 的步伐,并且达到了 120 Hz 的刷新率。A10X 芯片比 iPhone 7 上的 A10 加了两个核是两从六核,Apple Pencil 也把延迟做到了 20 毫秒。

都是早就能预料到的常规配置升级。没什么好聊的。


iMac Pro

iMac Pro 在今天的存在,是用来堵上那些抱怨 Mac Pro 不更新的人的嘴的。

苹果发布 iMac Pro 的意思,无异于向专业用户宣告:「我们不是不能把 Mac Pro 的配置直接升级,我们只是还在准备全新设计的 Mac Pro,所以拿了个 iMac Pro 来先给你们解解渴。」

iMac Pro 和普通的 iMac 在工业设计上除了变黑,没有任何区别。这无疑让 iMac Pro 作为产品其实很难立足。因为苹果概念里的 Pro,从来都不会只是配置上的 Pro,无论是 Mac Pro、MacBook Pro、iPad Pro,除了配置、性能之外,一定同时代表着工业设计上的领先。

所以 iMac Pro 这样一个看起来只是「把所有可选配置顶到天,额外附赠限定太空灰配色」的普通 iMac 的产品,其发布的意义,就更像是堵嘴了。4999 美元的起价,也让大部分人只是看看就好,专业用户开心就行。

一个产品解决专业用户关于「配置不够」、「没有苹果自家显示器」两个抱怨,苹果计划通。

HomePod

关于硬件,HomePod 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我一定会买的一个东西。

发布会进行到尾声,当 Apple Music 的 KeyNote 出来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发了一条:

“Thank the fucking god it’s not Apple fucking Home.”

在关于所谓 “Siri Speaker” 的传闻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是很慌的。因为我的观点里,无论是 Amazon Echo、还是 Google Home 都是没有确切的产品立足点的。我用 Google Assistant、用 Siri,我很清楚这种语音助手,还完全没到「足够成熟」,以至于可以以其为核心功能,设立一个硬件产品的地步。Apple Home 一定会是一个比 Apple Watch 还没用一万倍的东西。

并且如果苹果要设立这样一个「家庭中心」,那么这个设备和 Apple TV 在产品的逻辑上必然又会发生冲突。

HomePod 从产品的层面来讲,和之前传闻的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它最根本的立足点并不是 Siri,它不叫 “Siri Speaker”,不叫"Apple Home",HomePod 首先是一个简单而又基本的功能性配件,音箱。

当 Phil Schiller 在介绍 HomePod 检测自身位置针对性地进行声音调整,回升消除的时候,我就 100% 确定了,HomePod 是我会买的设备。

利用自身的技术储备,去花 60 分的钱,把 60 分的体验,做到 80 分,这是苹果在 EarPods、AirPods 上两次证明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

苹果的配件(特别是声音设备)并不是最贵的,声音并不是最好的,但都很巧妙地在体验和效能上找到了相当极致的平衡,这是我对 HomePod 非常有信心的原因。

400 美元两个的定价,相比于同价位的蓝牙音箱也好,Wi-Fi 音箱也好,可以说是非常良心的价格了。多的没得说了,必买。


总结

每到 WWDC 的时候,我会有强烈「噢,这一年真的开始了。」的感觉,因为 iOS 一年一更,WWDC 是其首次亮相,我未来一年要用这样的一个系统了。

今年的 WWDC 确实很长,但真正回想起来,多发的几个硬件,要么是还要等到年底,要么其实就是早就料想到的常规升级。

苹果在软件上开始更深地追求「个性化」,而对于火热的概念诸如 “Machine Learning” (所幸苹果不喜欢滥用 AI 这个词)、“AR” 尽管还处于一个很初步的阶段,但也让人看到了落到实处的布局。

等到全部结束,再去回想 Cook 在发布会一开始所说的 “best WWDC”,至少对我来说很难赞同这样的说法。关于下一代 iPhone,关于 Touch Bar 的未来,还有很多我关心的问题悬而未决。

但至少还有期待,有点小惊喜,那也算是一年一度的 WWDC 发布会能画上一个稀松平常的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