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进的」、「现代的」智能手机?

什么是「先进的」、「现代的」智能手机?

在端传媒上发布的一篇对电影《La La Land》导演,Damien Chazelle 的采访中,他这样描述这部电影:

我们不希望它看起来过时,我们也不希望它看起来很现代,我们希望它看起来永恒,我们希望做一个经久不衰的东西。

诚然,《La La Land》是一部具有十足的「前现代感」的电影,但就像我在看过它之后写的影评里说的,

但这部电影里的植入软广,却一次次把我从这样的「前现代」体验里拉出来。


这部设定并拍摄于洛杉矶的电影,接了相当多的「现代加州味道」浓厚的软广。

女主用着 iPhone,并且用 iOS 的日历功能来管理自己的日程(即使她并没有什么很多日程需要管理);女主打工的所在的,一家具有强烈复古气息的咖啡馆,用着 Square 的收银机,用 iPad 来管理店铺事务;女主开着一辆丰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 Prius,并且影片还暗示了一下,这辆车在洛杉矶的流行。而与之相对的是,男主开着一辆复古的敞篷美式肌肉车。

这一对对「前现代感」与「现代感」的矛盾,不断地把我从截然不同的两种氛围里颠来倒去,忍不住对着这件事,疯狂开火。

看完这部电影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免陷入思考,到底是哪些细节,将我彻底从那种「前现代感」里抽离出来?

我相信 iPhone 的形态,并不重要,女主角用的到底是 iPhone 7 还是 iPhone SE,并不是我纠结的地方,几年前的很多电影里出现 Blackberry 的植入的时候,我也很少因为 Blackberry 的出现,就打破我对一个人的印象。并且全片中间出现的几个女主用 iPhone 打电话的镜头,也没有影响到我沉浸在前现代的氛围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在关于下一代 iPhone 的众多传闻里,包括无线充电、屏幕内置 Home 键都让我还有一点内心的波澜,却唯一不觉得「全面屏」会让 iPhone 变得更加「现代」的原因。

全面屏无边框的 iPhone 或许是「更先进的」,但绝不会是相对今天的 iPhone「更现代的」。「现代」与「前现代」的关系,包含着生文化和思路的转变,一点点渗入进生活的细节,精神上彻底改变人们的想法。

而我完全能够想象,我用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去使用这两代 iPhone 的屏幕。

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在从 iPhone 4S 换到 iPhone 6s 的这 5 年间,我前四年多使用 iPhone 的体验变化总和,比不上我最近三个月来的变化之大。

换到美国区 Apple Music,使用 iCloud 音乐资料库,几乎彻底摒弃掉了我的 iPod 和有线耳机。不再用微博,转而使用 Twitter,远离垃圾产品。慢慢试着更多地用更原生的方式解决我对 iPhone 的需求。更多地用 iMessage 和 FaceTime 而不是微信。让我心情变好了很多。


我想这大概是现在国内很难做真正好的「产品」的原因,当所有人都在以客体的姿态,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量一切,疯狂地追求着一切事物的「先进性」时,他们难以看到那些内在的、精神的、通过技术去切实让社会变得「更现代」的东西。

音乐越无损越好;边框越窄越好;第三方支付软件补贴越多越好;O2O 软件烧钱越厉害越好;SoC 跑分越高越好;手机材质越高级越好;内容干货越多越好……

如果不想清楚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追求「先进」的脚步,到底走向哪里,那最后就只会是在原地旋转。这两三年来国内的 O2O、游戏、内容、硬件… 无不如此。


Eddy Cue 最近把 Apple Music 和 MTV 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好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应当是一种「文化力量」。Apple Music 要建立用户与内容、curator、创作者之间的联系,这恰恰是 Apple Music 的「现代性」之体现,流媒体不再是单纯的「以量取胜」。

我同样也认同网易云音乐的开放式的 curation,如果真的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也会具有「现代性」。尽管它目前的状态对我来说并不够好,但我认为它或许更终极。

iPhone 的大多数变化,都在推动手机的体验进行变革。这一点,当 Steve Jobs 在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上打出 Alan Kay 的那句名言:“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 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最新的 iPhone 自然是既先进又现代的智能手机,但只用 iPhone 打电话,一定是「前现代」的。追求在手机壳上掏一个洞,以露出苹果那个 Logo,也一定是「前现代」的。

如果自己没有先脱离出自己「只要这样就行了」现状的觉悟,拥抱新的生活方式,那便永远无法获得「现代的」智能手机体验。

这是我最近三个月感受最深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