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 VR,HoloLens 有更清晰明确的未来,但它还需要三次究极进化。

相比 VR,HoloLens 有更清晰明确的未来,但它还需要三次究极进化。

两年前,我所听到关于 HoloLens 实际体验的第一条评价是「视野狭窄」;第二条评价则是「快速运动的时候画面会模糊」,两年之后,当我自己第一次亲身戴上 HoloLens 的时候,我没想到它的视野比我想象的还能更狭窄,运动的时候画面还能更模糊。

两年多之前,HoloLens 首次在全世界亮相的时候,VR/AR 的这波热潮还山雨欲来。而今天,当美剧《Silicon Valley》里用到 Oculus 的梗的时候,连好莱坞的编剧都已经知道,VR/AR 的这一波热潮已经是过去时,可以对其彻头彻尾地冷嘲热讽一番了。两年前的 E3 上,微软的 HoloLens 演示区用了当时即将发售的微软王牌游戏系列《Halo 5》作为演示内容,加上在宣传片里对自家《Minecraft》的无比重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游戏设备,但在今天,HoloLens 国行开售的体验区里,我看到的是关于 Volvo 汽车的介绍。

但就是在这样一次相当令人失望的 HoloLens 体验之后,我认为在我体验过的所有 VR/AR 设备(包括 HTC Vive、PSVR),HoloLens 有着最为明朗的前景。


如果你还觉得 VR/AR 设备的体验是理应是「震撼的」,HoloLens 必然会让你失望。

可能因为这是一场主要关乎 Surface 的发布会,后面的体验区里,HoloLens 的区域很小,里面也只有三台 HoloLens,其中一台由工作人员操作,两台可供参与者体验。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与会者的注意力都被会场中央的 Surface 吸引走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大家都已经不怎么关心 VR/AR 了,HoloLens 区域并没有排起长队,我过去的时候前面只有一组人在体验。

在等待的过程中,通道里的工作人员给我测了瞳距,把数字写在纸上,让我一会儿交给里面的工作人员。并且给我讲解了 HoloLens 的操作方法,举起右手,食指夸张地和大拇指捏合,就可以进行「点按」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HoloLens 只会识别我食指的运动,所以需要我把「捏合」动作的主力放在食指上。

佩戴的过程,对于我这种头比较大的人来说倒是难得的比 PSVR 和 HTC Vive 都要更方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 AR 眼镜的 HoloLens 不需要完全蒙蔽我的双眼,把整个眼睛四周密封起来。

在我佩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所协助我做的,仅仅是帮我把视野中的画面调整到左右平衡的状态,然后就可以由我自己调整了,包括把 HoloLens 往下拉,把画面调整到我的视野中心,调整 HoloLens 镜片和我眼睛的距离(因为我自己还戴了眼镜,不能过于靠近)并且调整头箍的松紧。


在完成了 HoloLens 的佩戴之后,尽管我已经打起了一万分的心理准备,当那一块视野最后真正呈现到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被视野之狭窄惊讶到了。

窄到一个什么地步呢?差不多相当于你把一个 4.7 寸 iPhone,放到眼睛前面 15 cm 的距离那么窄。

也就是说,如果你买一台大于 25 寸的显示器,并且与其保持正常的办公距离,屏幕对你视野的覆盖,都会比 HoloLens 更大,更不必说影院银幕的视野体验、甚至 IMAX 的视野体验了。但在狭窄的视野里,HoloLens 所带来的画面的细腻程度,比 HTC Vive 或 PSVR 都要更高。

在演示还未开始之前,HoloLens 的视野里显示了三行白色的文字,用于帮助你调整 HoloLens 到最清晰的状态。

我试着摇了摇头以及左右横跳,不出意外地,均出现了红蓝的拖影。


调试好之后的正式 Demo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看我们面前桌子上投影的全息图像,一部分是看相对远处(大概距离我 3 米左右)的黑色的墙上投影的画面。

在墙上投影画面没什么好说的,比较好理解的方式是 Google Glass 和 VR 设备体验的结合,在视野里显示出一片画面,随着你头的轻微转动,会显示出一幅很大的画面在你狭窄视野里的对应部分。总之,HoloLens 的视觉体验,有明确且强烈的边界感,即使没有显示任何内容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清晰地分辨在你视野的哪一块是用以显示画面的(相当于是有背光的感觉)。

而桌子上的全息投影,我猜应该是在其原本就有限的机能下,限制视野以及分辨率的最关键原因。现场 Demo 所展示的全息影像的内容是对 Volvo 汽车安全系统的介绍,围绕着桌子行走,桌上汽车对应位置的安全系统介绍会缓缓浮现。随着你的运动,整个全息影像都富有细腻的动感,在这样平缓的运动过程中,HoloLens 60 帧的响应速度足够让你看到比较流畅的全息影像。


HoloLens 不够惊奇,却最让我能看到属于未来的一种常态。

我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唱衰当时热火朝天的 VR,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游戏玩家,我完全看不到,即使 VR 设备发展得足够成熟了,有了足够的分辨率,刷新率,它最终和一块很大很好的屏幕,到底有什么体验上的根本区别。

有人说 VR 能带来更沉浸的体验,真的如此吗?更多的时候我所体验到的是「视觉被蒙蔽但我每一秒钟都仍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深处在一个房间而不是游戏世界里」的不安,我怕碰到墙,我怕碰到人,畏畏缩缩伸展不开手脚,难以进行特别流畅的操作,还不如直接取了眼镜玩体感游戏来得畅快。

就连场景、行为模式最单一的 VR 色情游戏,都已经被证明无法让你硬起来了。因为一切虚拟的互动,VR 设备只能试图在官能上蒙蔽你的视觉和听觉,嗅觉、触觉,对温度和湿度的感受,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太重要,但实际上却是「现实体验」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西,缺少任何一项都让你没法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现在的 VR 设备完全不能给你丰富的官能屏蔽。所以日本才会出现「VR 风俗店」这种东西,戴上 VR 眼镜,然后由真人来进行对应的抚摸来构筑相对真实的体验&&

但 HoloLens 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HoloLens 目前的产品形态,让它的体验,和「现实」并不是「冲突」的关系。利用现实环境,作为其内容的画布。让虚拟的投影,和现实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信息能够以最自然、最即时的形式得到呈现。

这是我曾经对 Google Glass 感到最为兴奋的地方,今天我在 HoloLens 上所体验到的东西,很难跟我们在两年前对 VR 技术的那种大而无边的想象扯上关系,但我却能够想象它在未来广泛的应用场景。无论是类似 Google Glass 形态的即时信息交互,在公共场合浮现为用户个人定制的信息,还是微软正在开发与完善的 MR 游戏、Skype 全息聊天,都至少是在未来可行的、有切实需求的场景。


要成为信息呈现的一种常态设备,HoloLens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第一点当然就是机能的问题。如果说我们暂时假设其视野的限制,在目前仅仅是运算机能,而不是其光学部件的问题,那么要做到足够好的体验,其视野至少还要扩大 16 倍,也就是长宽各变成现在的 4 倍,如此的一个设备,基本可以做到跟 IMAX 银幕差不多的视野。这跟大部分 VR 设备的机能缺口在数量级上还是差不多的(一般假设 VR 眼镜要做到双 8K 分辨率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视觉体验)。

不过如果说机能的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决的希望还比较大。光学组件的进化,对 HoloLens 来说或许才是更有挑战性的一个难题。HoloLens 目前使用的光学组件是通过镜片内的折射投影来做到显示,目前其刷新率是 60Hz,这个频率要应对运动的场景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刷新率,降低余晖,都是一个在目前看来可能比机能的提升会更棘手的问题。

除此之外,如何让 HoloLens 更进一步地轻量化,以及让其承载更复杂、精准的交互操作,也是一个问题。HoloLens 的体验图景是轻量的、是即时的,用户越是可以无负担地尽量长时间地佩戴 HoloLens,就越是有利于 HoloLens 挖掘出越来越多的场景。在体验过 HoloLens 之后,我认为其究极形态,会是相对更像 Google Glass,而不是 HTC Vive 或 Oculus Rift 的一个东西,而 Google 在最初就认为 AR 设备应当是被 24 小时佩戴的,微软为了做到全息的投影,牺牲了便携,但这二者的裂隙,在未来一定是可以得到弥合的,HoloLens 团队也一定在等待着这一天。


可能是因为在发布会上,HoloLens 和微软的下一代的游戏主机 Project Scorpio 的消息前后脚公布,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两者会不会有什么联动。但至少从现在的产品形态看来,我不认为 HoloLens 能跟 Project Scorpio 扯上什么关系。HoloLens 目前也完全不是一个适合用来玩游戏的设备,其现有的游戏应用,更多的还是一种用来展示技术的 Demo 而已。而当我问到微软的工程师 HoloLens 在 Project Scorpio 发布之后会不会有什么联动的时候,他脸上显然是先露出了一丝惊讶,然后给出了一个他并不清楚的答案。

不过即使 Project Scorpio 是一个售价上可能会两倍于 PS4 的产品,HoloLens 目前 4 倍于 PSVR 的价格也很难看到它进军消费级游戏市场的希望。

HoloLens 可能是在这几年里我体验过的,最「朴实」的 VR/AR 头显了。没有任何让我感到惊奇的地方,但只有它,让我确切地看到了一条在可见未来,可能走得通的路。

几年前,在美剧《How I Met Your Mother》里,编剧描绘了 Ted 在 2021 年用手机打全息投影电话的景象,从现在的角度去看的话,这个预言应该是不太可能在 2021 年实现了。但在体验过 HoloLens 之后,我觉得这样的体验或许会迟到,但绝对已经在路上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