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它侮辱了一切,却有一颗闪亮的灵魂。

《闪光少女》:它侮辱了一切,却有一颗闪亮的灵魂。

我是看了「影向标」对《闪光少女》的评分,动了去看这部电影的念头。

我本身就对音乐题材的电影很感兴趣,最近的一年里无论是《La La Land》,还是《吹响吧!上低音号》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和动画。我很想看到一部中国的电影到底会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讲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标签是「二次元」的时候,我本应警觉起来,毕竟在中国,「二次元」已经开始变成了资本的工具,「二次元」意味着人傻钱多,冲动消费指数爆表,无论放一点什么元素,在逼站做一下运营,都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市场效果。但我没有,我最终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


一部「乐器演奏」主题的电影,充斥着「假」演奏。

虽然这很不公平,但因为题材太接近了,都是高中生通过乐器演奏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我不可能不把《闪光少女》的音乐制作拿来跟《吹响吧!上低音号》比较。

《吹响吧!上低音号》作为一部番组动画,其中所有的乐器演奏部分,都是找「洗足学園音楽大学」的乐团演奏录制的。尽可能还原了高中生应有的演奏水准。


而《闪光少女》呢?,主角之一的超女是业余古筝 10 级大概成为了剧组唯一的吹点。假弹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假到令人发指的后期我也忍了,但你动用现代的音乐制作手段来做一个主要表现「乐器演奏技艺」的情节,你要遵循物理规律啊,唢呐转音转得比萨克斯还快是什么鬼?最后的演奏,扬琴还能同时打出四个音的和弦的?你是每根手指上都绑了一个敲棒吗?


《闪光少女》对乐器演奏这门技艺的表现之肤浅,之魔幻,让我作为一个乐器学习者,感觉有人在往我脸上吐痰。

完全不夸张的说,在乐器表现上《闪光少女》和《吹响吧!上低音号》之间,差了至少 10 个《不能说的秘密》。(注意!《不能说的秘密》的乐器演奏在华语电影里是相当硬核的,周杰伦可不是什么超女快男的水平。)


我不是… 我没有,这不是我,我不是二次元……

如果你对中国的二次元稍微有一点了解,你应该不难发现,有一大批「宅」,正在慌不择路地选择与「B 站」划清界限。无论是 A 站的、S1 的…连 Vocaloid,这块 B 站最早起源的领域,我所认识的 V+ 爱好者,都在忙着让自己和 B 站划清界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任何次文化的东西,一旦暴露进主流世界,都会想僵尸见到阳光一样迅速地融化。主机玩家不想跟同事一起王者荣耀,音乐爱好者不想给弟弟推荐唱片,ACG 爱好者不想承认自己是 B 站用户……

然而《闪光少女》中所表现的「二次元」,我觉得是连 B 站用户都会有「被冒犯」的感觉的。即使是 B 站用户,应该都难以接受自己是片中所表现的那种「萌二」形象吧。


低智、中二、肤浅、不问世事,《闪光少女》把二次元内部玩笑式的梗,死宅最不愿意展现给大众的一面无情地暴露在了银幕上,俨然一副「你们快看这群弱智」的样子。而罔顾了大部分「二次元」都可以做到分场合、分情况地拿出自己不同的 appearance 这样的事实。


观众在意的是设定,观众在意的是 neta,没有人会在意细节

《闪光少女》这种一切都只是做做样子,拉一个属性来的做法,你很难不想到年初的日剧《四重奏》里这句台词。

对,观众又不懂乐器,观众又不懂二次元,就算把这些东西做好,又有什么用?大家都已经有了「电影 = 虚构」的心理预期,只要把剧本上简单的设定展现出来就好了吧。

中国电影的问题分两种,一种是认为只要钱堆到位了,有了足够惊艳的特效场景,就可以顶着「大片」之名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还有一种是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噱头,无论制作成何种样子,都至少能收回成本。


八流的叙事、八流的摄影、八流的剪辑、八流的音乐、八流的表演…… 《闪光少女》集齐了中国电影中的八流,却想着凑齐了「青春」、「音乐」、「二次元」这些设定就可以挽回一切。

这是其最令我愤怒和被侮辱的地方。


当你剥开《闪光少女》的外衣,它的内核却闪闪发亮。

如果《闪光少女》只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烂片,我根本不会有兴趣为它写一篇影评。

在它一切浮夸的、简陋的、蹩脚的、肤浅的八流电影技艺之下,这部电影有着一颗很少被中国电影诠释清楚的内核 —— 青春。


虽然「青春」这个词本身已经被中国大量所谓的「青春片」给玩坏了,但每一代人心中总都有关于自己「青春」的定义。

《闪光少女》想要阐述的理念特别简单:梦想、朋友、热爱的事情、保持在高中生层面的恋爱。


尽管在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沉浸在痛苦里,但当那句歌词响起:

哪怕天不够蓝还不够宽,马尔代夫太遥远,只要吻到你的脸,北戴河也是乐园。

当男主轻轻托住在公交车上睡着所以将要撞到窗户的女主的头,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一点被打动了。


你绕啊绕,在这个硕大的世界里绕了一个大圈子,结果发现自己想要的找回的,还是高中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事情,不需要瞻前顾后,只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就行了的那种感觉。


写在最后

从《大护法》到《闪光少女》,连续两部电影都让我感受到,其实华语电影也可以塑造出很立派的精神。但无论是经费所限,还是制作团队的傲慢,《大护法》让我感觉其制作还停留在很粗糙的层面,而《闪光少女》则纯粹是让我有花钱被人侮辱智商的感觉。


《闪光少女》在两个小时不到的片长里接连侮辱了民乐、西洋乐、二次元、古风、手办、Lo 装、打 Call,作为一个乐器学习者、同时又是伪宅的我,被这部电影的内容之肤浅,深深地侮辱了。这是我至少 5 年内在电影院里感到最痛苦的时刻。

《闪光少女》用中国人的视角诠释了什么是「观众在意的是设定,是 neta,没人在乎细节。」。但就是这样一部用中国的八流技术做出来的,以勾勒 b 站用户为核心卖点的电影版《四重奏》,包含了一颗宝贵的内核。


你可以选择无视掉其制作上一切的缺陷,只取其内核所在。但作为观众,每天都在讨论电影技艺和精神性的两面性的问题,我们当然也会希望,能看到一部真正做到两全的作品问世。能真正让我不再起一身难受的鸡皮疙瘩,而真正被彻底打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