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冷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Moonlight》,到底比《La La Land》高明在哪?

爆冷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Moonlight》,到底比《La La Land》高明在哪?

「政治正确」的风,其实几乎没有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实锤哪怕一天。

但事实就是,今天的知乎,「反政治正确」、「嘲笑西方的政治正确」,显然已经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白左是低效的、愚昧的、短视的,他们创造了最好最多的资源,却将其拱手让给黑人、穆斯林、LGBTQ、吸毒者,这是多么愚昧啊。所以你可以看到有大量的人,连电影都还没看过,就已经开始认为《Moonlight》夺得「最佳影片」,是因为奥斯卡的评委全是「白左」。


我之前已经在答案里写过,我有多喜欢《La La Land》,《Moonlight》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我在 iTunes 租来看了。我并不认为,《Moonlight》的折桂,是一个完全由政治正确指导出的结果。相反,《Moonlight》所具备的一些特质,让我甚至也认为它比《La La Land》更应当折取这「最佳影片」的奖项。

所以这一篇,我只会说《Moonlight》比《La La Land》做的好的地方,即使总体来说,这两部电影我更喜欢的仍然是《La La Land》。


一:《Moonlight》细致且有机地刻画了人物,而《La La Land》则是拿出了几张脸谱。

如果一定要说,这大概是《La La Land》作为歌舞片所必然要承受的天然劣势。影片大量的时间被歌舞占据,更重要的是,这些歌舞往往还伴随着故事中重要事件出现,这让本应用来塑造人物的「关键性情节」,都被架空了。在看完《La La Land》之后,我没有被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打动,打动我的是故事本身和导演处理故事的方式。

而《Moonlight》之中,无论是主角 Chiron,Juan,还是 Teresa,Kevin,Chiron 的妈妈,从很平淡的故事切入后,你都够感受到,每个角色背后都是深不见底的人生的深渊。

而且《Moonlight》用了一个很简单却有效的技巧,通过 Chiron 在身份上对 Juan 的传承,同为毒枭的他,在手下小混混来交毒资的戏里,最后说了一句 “Can’t be on the corner if you can’t take a nigga just fucking with you.” 这一句话,不仅是对 Chiron 成年生活一角的展示,同时也暗中揭示了 Juan 英年早逝的可能原因。

作为毒枭,表面上强硬、甚至光鲜,但背后的压力,在刀口上舔血的紧张,在发现自己喜爱的 Little 的妈妈是因为自己的毒品,才导致了 Little 的生活不幸之后的纠结与自责,这些情感,《Moonlight》都没有用情节明示,但藏在克制的表达之下的,是有机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二:《Moonlight》在平淡的叙述下掀起了情绪的风暴,《La La Land》拿出了戏剧化的转折却令人尴尬。

很多影评人对《Moonlight》的严鞭,大多针对影片第三部分 “Black” 的情节发展太过拖沓,非常简单的故事,却被导演用各种长时间的对人物表情的定格描写覆盖。

《Moonlight》所描绘的 Chiron 人生的三个片段,前两个部分是「因」,第三部分是「果」,第二部分中,他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在乎他的 Juan,而当他第一次试着把自己的内心敞开给人生中第一个「爱」的人之后,紧接着而来的却是他的背叛。内向且脆弱的 Chiron,第一次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怒,当他被警察从教室押出来的时候,和 Kevin 目光短暂的对视,成为了诀别。

很难以想象,在失去了全世界之后的 Chiron 在街头如何一步步混到最后的地位,他如何一点点把自己的性格藏起来。

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靠着 Kevin 的肩膀,Chiron 一点点变回了那个沉默、内向、敏感的 Little,而正是镜头对表情的持续捕捉,才完整了这样一个角色,让这个满身肌肉、对外必须强硬起来的 Black,一点点变回了曾经那个月光下的蓝色男孩。

而这样的转变,恰是由前面他睫毛的一点点细小颤动,一次次张口却欲言又止,一次次抿住嘴唇,一次次无奈地轻轻点头所构筑起来的。紧张、不安、震惊、失落、无奈,强烈的情绪裹挟在慢节奏的叙事里,像潮水一般一次次涌上观众的心头。


而《La La Land》呢?《La La Land》在戏剧上的故事结尾草率得可以说有点无厘头。Mia 和 Sebastian 几乎毫无理由地取得了世俗意义上成功,Mia 甚至以一种耀武扬威的姿态,走进了当年她打工的那间咖啡厅,这和前面的故事几乎毫无因果之联系。

而 Mia 和 Sebastian 最后这次相见,到底意义是什么?这样关于两人之间其他可能性的想象确实很美,但我想不到这次相见在故事上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


三:《Moonlight》在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自身,而《La La Land》则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Moonlight》故事的重点在于通过取出 Chiron 这个角色人生三个不同时间点的切片,用非常近距离的特写方式,展现其人生的悲剧性。

而最后《Moonlight》对自己精神上的塑造,显然是非常成功的。作为观众,我显然被《Moonlight》打动了,最后一部分,镜头跟随着 Chiron,一切尘埃落定的过程中,巨大的悲怆袭来,你能很确切地感觉到 Chiron 的内心。

而且在从头到尾的技巧上,《Moonlight》无时无刻不在用镜头和声音,在演绎着 Chiron 的内心。摇晃的手持镜头,甚至不时失焦的画面,无不在展现着 Chiron 内心的焦虑、不安、敏感、脆弱。

这是《Moonlight》最成功的地方,它成功地在精神性上塑造了自身,每一个人物,都围绕着 Chiron 的人生展开,且与 Chiron 产生着有机的交互。


而对于不同的观众,《La La Land》似乎有着不同的核心句子:Sebastian 对「普罗大众」的不屑一顾,只想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核心爵士乐」;Mia 在独角戏失败之后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梦想;Sebastian 和 Mia 在各自最落魄的时候互相理解并相爱;Mia 的那一句 “Here’s to the one who dreams.”。

《La La Land》似乎对世俗不屑一顾,却又仍然扭扭捏捏地让男女主角耀武扬威地分别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La La Land》似乎认为在落魄孤独时还能够互相理解就是最理想的爱情,却又还是让两个最终分开,都平步青云的主角相视一笑往事如烟。

这是《La La Land》最大的问题所在,观众看完之后,找不到它想传达的精神,作为一部爱情片,我们却看不清它想表达的爱情观。

它的前半部分和最后结尾在精神上割裂,如果对 Mia 和 Sebastian 来说,重要的是世俗的成功,那么他们最初分开的那个理由就根本站不住脚。


电影本应是艺术,而不是工艺品。再好的制作形式,最终都应当服务于精神的呈现,心情的表达。《Moonlight》是不那么精致的,但相比《La La Land》,它更好地做到了:通过影像和声音,把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 ----「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精神性的东西,都被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这样的「爆冷」,在奥斯卡并不罕见,《The Revenant》没有夺得最佳影片,《Gravity》没有夺得最佳影片,《Life of Pi》,甚至上溯到《Avatar》,都在电影这门「技艺」的磨炼上,有着几近完美的表现和富有突破性的创新,但在精神上,都差了那么一点。

而这恰好成了奥斯卡的一种取向,电影技艺更多时候是由电影工业的体系力量带来的,精神的传达则是更富有艺术性的,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