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 十周年:繁与简

App Store 十周年:繁与简

App Store 也十岁了。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当年购买下载的前几个 App,感叹着 iOS App 在过去的 10 年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我第一次体验到 iOS App,是 2010 年前后的事,在 iPod Touch 上,我玩到了一个名为《Tap Tap》的音乐游戏。在之后的几年内,我又玩到了充分利用 iPhone 触摸屏交互特性的《Fruit Ninja》和利用到重力感应的《Doodle Jump》,体验到了设计优良的 Weico 微博客户端,社交平台 Path。再之后,iPhone 4S 的 Retina 显示屏上呈现出的 Instagram 和 Evernote,给我带来了一次概念上的颠覆,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 App 的 UI 和交互能够做到如此精致,如此具有美学上的力量。


但真正让我感觉到 App 功能之魔力的,是一个我已经不记得名字的骑行 App。

高中毕业的暑假,隔几天就出去骑车的我,在 App Store 里第一次尝试依照自己的需求,搜索了关键词「bike ride」。这样一个 App 将 GPS 定位、地图、计时等 iPhone 自身的功能结合起来,在我穿行城市的过程中,为我提供了骑行路线、配速、热点区域等等新的视角。

正如其名称的字面意义所指,App 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应用」。开发者洞察到用户的需求,将手机的各色硬件功能调用起来,组成一个新的 App。App 从最初就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它们的存在,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计算机那里,获得一种超出我们肉体本身的能力。到了 iOS 时代,App 可以做到的事情更是无所不包,且不像 PC 的时代的软件,大多针对某一个「场景」或「领域」进行开发,而是往往具体到一个特别小的事情上。

我手机里的 App 越来越多了,从 iPhone 4S 上的不到 50 个,到两年前,iPhone 6s 上有着近 200 个 App。App Store 里已经有 200 万个 App 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被用完成某件小事,但越来越多的 App,被下载之后,可能仅仅只是当时用过一次,就被放置在某个角落里,再也不被打开。


这开始慢慢变成了一种依赖。当我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已经变成了「找一个 App 来解决」。

去年的 WWDC 上,苹果做了一个名为 Appocalypse 的短片,用调侃的语气描绘了一个「没有 App 的世界末日」。但我却从这个片子联想到一种真实存在的「危机」。过分用需求导向的 App 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我们,是否正渐渐失去「创造性使用工具」的能力?

当我发现自己的 iPhone 上有 3 个壁纸 App,两个「只用到其某个滤镜」的相机 App 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担忧。这些事情,明明都是可以通过「在网站上找壁纸自己裁剪」以及「自己去调整照片的参数」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的。这让我开始觉得完全依赖于 App 的数字生活,并不符合我最初所向往的美学。


App 是简单、直观的,在使用它的时候,你没有很多弯路可走。App 的逻辑很简单,你若有需求,App 便给予你一个最直白的解决方案,帮你以最快的方式完成它。

但这种「简」,在重复、堆积之后,不免就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繁」。当我们要用 5、6 个 App 来完成一件简单事情的时候,当各种 App 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封闭,商业巨头都试图把用户和注意力尽量圈在自家 App 内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使用计算设备的方式正在退化。


过去一年,我把自己用手机的方式简化了很多。我开始只用手机进行通讯以及简单的信息处理,手机上的 App 的量也减少了一半多。

在 App Store 十周年这么一个时间点上,我这种「去除自己对 App 依赖」的做法看似站在了 App Store 发展的对立面上。但我想,真正合理而高效地使用 App,让它们给数字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才更是 App Store 最初的初衷,也是其在十年之后的未来,能继续保持强健生命力的根本动力。

十岁的 App Store,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