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ad Pro 2018:专业级业余

🔥 iPad Pro 2018:专业级业余

(本文首发于 TechCrunch 中文版。 )

今年年初的时候,苹果发布了一个广受争议的 iPad Pro 广告片。

片中的小女孩拿着自己的 iPad Pro 走街串巷,写写画画、拍照、跟朋友 FaceTime、发 iMessage、看漫画……当她最后回到自家的后院,趴在草地上用键盘在 iPad 上敲字时,她的妈妈问了一句,你在电脑上干什么呢?她用一个问题反问了妈妈的提问,也抛出了这个广告的主题。她说,What’s a computer?

最后这一问,瞬间激怒了整个科技圈。时至今日这个视频在 YouTube 上被「踩」的次数都大于「赞」(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苹果删掉了这个视频),人们纷纷跳起来指责苹果的傲慢,居然敢妄言用 iPad 取代电脑。


我买 iPad Pro 的原因很简单,我要用它来取代我的 MacBook Pro 13’。我需要一个续航足够好、足够轻薄的便携计算机,来帮助我在移动场景下进行写作和内容处理的工作,以及我也需要一个能够进行轻度网页浏览、阅读以及多媒体娱乐的平板,在我睡前的时候稍微取代一下 iPhone。

我非常清楚我需要一个 iPad Pro 来干什么,所以我也可以直接给这件事下一个结论。今天的 iPad Pro 从根源上一点都不专业,更不可能取代 Mac 以至于「电脑」,它仅仅能够帮你完成一些轻度的工作需求。我买它也就是要用它来满足这种需求。

今天 iPad Pro 的一切新特性,都散发出浓烈的业余气质甚至是消费味,而不是什么「专业性」。


Liquid Retina 屏幕 & Face ID

一年多之前,我就在考虑「用 iPad Pro 来解决移动工作需求」这件事了。

当时我想的是购买一台刚刚发布不久的 iPad Pro 10.5,相比于之前的 9.7 或 12.9 iPad Pro 来说,10.5 的边框更窄,在尺寸和重量上都更契合我的需要。但当时曝出的 iPhone X 用上了 Face ID 的消息让我最终选择等待。因为我非常喜欢 Smart Cover「掀盖即解锁」的产品设计,而 Face ID 是能够让这个设计再次回归的技术,这个想法一直支撑着我,到今天才下手购买 iPad Pro。


iPad Pro 2018 有了一块「圆角」的 Liquid Retina 屏幕,这是苹果给「LCD 全面屏」起的专属名称。在 iPhone X、Apple Watch Series 4 和 iPad Pro 2018 上,我获得了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全面屏体验」。

屏幕形态的变化对 iPad Pro 的意义没有那么重大。一方面是因为 iPad Pro 10.5 的屏占比已经非常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屏幕的边缘在哪,对 iPad 的交互,并不会产生根本的改变。之前的 iPad 在横屏状态下,你一样可以从底部上滑进入多任务,一样可以通过键盘快捷键来切换 App,一样可以从侧面呼出第二个 App。至于 Home 键的消失,其实从 6 年前开始,你就已经可以不用 Home 键,而是通过「四指聚拢」这个手势来回到 Home 了。

iPad 较大的体积,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围绕着 Home 键进行交互的设备,我们在 iPad 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点按、滑动、手势、Drag & Drop……这一切的交互,在 iPad Pro 2018 的这块 Liquid Retina 屏幕上,并不会有本质的改变。


根本不同仍在于 Face ID。

即使在 iPhone X 上已经用了一年的 Face ID,当体验到 iPad Pro 2018 的 Face ID 时,我仍然被其效果惊艳了。

iPhone X 上的 Face ID,在长期的使用后,我形成了某种肌肉记忆。无论是站着、坐着、走在路上还是躺在床上,我在举起 iPhone 的时候,头和手会进行一个下意识的快速协调,使手机到脸的距离和角度处于一个相对恰当的位置,以提高 Face ID 解锁的成功率。因为 iPhone 顶上「刘海」的存在,我在使用 Face ID 时能够明确意识到,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我。而我则需要配合这种「注视」,来完成受验。

但在 iPad Pro 2018 上,这件事变得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因为没有「刘海」,加上整个机身非常对称的设计,你在拿起这块平板的时候,常常不知道 Face ID 传感器在哪里,所以你没法进行某种预先的调整。由于 iPad Pro 离脸的距离相对更远,而且苹果又经过了算法的优化,所以实际的效果是,只要你的手没有挡住摄像头,很少需要二次的调整(无论手的调整还是头的调整)来使 Face ID 正确识别你的脸。在有些时候,我从床上拿起 iPad Pro,甚至还没有意识到需要进行 Face ID 识别,随手一划就已经解锁了。


去年的 iPhone X 评测里,我说 Face ID「随着产品技术的迭代,在工作机制上完全有条件带来进一步的革命」。今天看来,这个技术进化的速度比我想象的甚至还要更快,在 iPad Pro 上,Face ID 已经十分接近我所理想的工作方式,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显露得更为清晰。


102 块磁铁

在 iPad Pro 2018 发布之前,我的 source 跟我说,今年 iPad Pro 的内部结构复杂度相比之前有了数倍的提升,涨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对于涨价,我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我关心的是,苹果从技术和价格这双重维度把产品推向某种极致,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切都要从 iPad Pro 2018 更方的外形开始说起。最初的工程图泄漏出来的时候,iPad Pro 2018 看起来似乎是要在设计语言上和 MacBook Pro 进行某种统一(也有人调侃这是向 iPhone 5 设计语言的致敬)。这十分合理,因为 iPad 和 iPhone 的同床异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无论是在市场定位还是产品线的排布上,iPad 早就在朝着 Mac 的路子发展着,两者业务表现的步调也非常近似。


产品发布之后,我才意识到,「变方」这件事根本不是视觉层面的问题。在形状变化的表征之下,苹果对全套 iPad Pro 配件的体验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构。

具体来说,苹果在 iPad Pro 2018 里放进了 102 块磁铁,这 102 块磁铁的排布经过精心设计,使 Smart (Keyboard) Folio 可以完美地吸附在 iPad 的两面,所以新的键盘有了更简单的使用逻辑,不像前代,折叠起来相当复杂。新键盘的连接触点也从 iPad 的侧面被改到了背面,但没变的是「侧面吸附」的使用逻辑。只有当 iPad Pro 的侧面被稳稳吸附在键盘上时,系统才会认定键盘进入了「使用状态」,启用键盘。其他时候,无论你是将键盘折到 iPad 的背后,还是仅仅将键盘盖翻开,iOS 仍然会默认使用软键盘,禁用实体键盘,防止误触。

Apple Pencil 没地方放的困扰和丑陋的充电方式也通过这套「磁铁系统」得以解决。新的 Apple Pencil 可以吸附在 iPad Pro 2018 的侧面,同时进行无线充电。它的材质感也更好了,从之前的光滑亮面变成了现在的磨砂质感。圆柱体的笔杆上多了一个平面,让笔可以贴合在 iPad 机体上。基于这个平面,新的 Apple Pencil 还多了一个「双击」的交互(就像 AirPods 一样),在系统自带的 Notes 里你可以通过双击笔杆来在「笔」和「橡皮」之间进行切换,第三方 app 也可以调用这个交互来实现一些功能。


新的 iPad Pro 在产品层面完成了一次从里到外的蜕变,让果粉们忍不住击节称赞。但在这层表象之下,无论是键盘还是笔,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都和前代并无根本区别。

一种说法是,对「专业用户」来说,一万块钱买一套 iPad Pro 也一点都不贵,因为你能用这套系统创造更多的价值。我当然同意这种说法,这也是为什么我自己会花一万块钱买一套 iPad Pro。但这种话术错误的地方在于,越是在专业领域,「性价比」其实越是一个关键因素。「专业」关乎的是投入和产出,「实干兴邦」在专业领域仍是一个很有用的词,即使你搞的是创意工作,它让一种专业价值能够真正持续下去。

我从今天的苹果产品线上透视到一种负担,一种「必须升级迭代以促进产品销售」的负担。这种负担导致了两种负面的结果,一种是类似「全面拥抱 Thunderbolt 3,取消 3.5mm 耳机孔,结果我们出门要带上一大堆乱七八糟转接头」的产品体验倒退,另一种则是找到了理想的产品进化方向,但成本很高,所以产品价格就要上涨,这 102 块磁铁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体现。

我不会去 judge 苹果的某一个产品决策正确与否,但我认为今天的苹果已经来到了某个「悬崖边缘」。如果不对这种负担进行控制,最终或许就会「积重难返」。


移动生产:交互割裂

在买 iPad Pro 之前,我想过用 iPad 做很多复杂的事。

比如用它来发表博客;给照片调色,做一些简单的后期处理;用它来剪播客……这一度成为了我说服自己购买 iPad Pro 的理由,也是一种借口。


想要成为一个专业设备,iPad Pro 需要进化出一套完整且有效的专业交互范式。但到目前为止,苹果自己也没有彻底想清楚,这套范式要如何设计。

乔布斯所思考的 iPad Pro,是一个内容消费设备。它有更大的屏幕,可以更好地呈现内容。无论是照片、网页,还是游戏、电子书,iPad 都是极佳的载体,它有着强势的续航、轻薄的机身,所以在问世之初它才如此火爆,以至于成为了相当多家庭的娱乐设备之选。

但当 iPad Pro 想要成为一个「生产力」工具的时候,它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对矛盾。iPad Pro 要继承的,是 iOS 体系下的全套触摸交互,还是 Mac 在专业领域发展了数十年的键鼠交互?

当我开始试着用 iPad Pro 进行「专业工作」时,所遇到最大的矛盾,就是不同交互方式之间的冲突。我时而需要把 iPad 像一台 MacBook 一样立在桌上打字并不时抬起手臂「Drag & Drop」,时而需要把 iPad 平放在桌上用 Apple Pencil 来涂画,一会儿又需要把 Smart Keyboard Folio 取下来,抱着 iPad 阅读(因为那个键盘实在太重了),一会儿又需要想办法把 iPad 立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看视频。更不必说,天然有着两种「方向」(而不像手机 99% 情况下都默认竖屏)的 iPad,一直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一 app 在不同方向上的体验割裂问题。


一切的矛盾和割裂都决定了 iPad Pro 不是一个「高效」的设备。

iPad Pro 让用户会时常出现一些「别扭」的感觉,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更麻烦的是,对开发者来说,这种交互的割裂,让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变得相当困难。iPad 上的第三方软件适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真正在产品设计层面做得很好的 app 更是寥寥无几。你在 iPad Pro 上能获得的最棒的体验,仍是电子书、视频、图片那一套。在发展了 8 年之后,iPad 现在能满足得最好的需求,仍然是内容消费。


但这不意味着 iPad Pro 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工具」。

从 iPad Pro 问世的第一天至今,所有人都在讨论它如何「取代」MacBook。但一个才问世短短 8 年的移动设备,怎么可能和一个已经有超过 30 年历史的设备比能力和效率呢?iPad Pro 从来就不是为取代 MacBook 而生的。它本质是一台移动设备,终极价值是让将你的创意工作延伸进更多的场景。

用了一个月 iPad Pro 之后我发现,想要「充分利用 iPad Pro」根本没那么复杂,我可以用它在车上等人的时候读读 RSS,可以在火车上写稿,重要的是它的体积重量让我可以毫无顾虑地带着它出门,将它放在最随身的包里,随时拿出来用;更可以将它拿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以任何姿势用它。

作为一篇写 iPad 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大部分是用 iPad Pro 写的。但我也没有过分纠结于形式,或是纠结某些使用 iPad 的「奇技淫巧」,在能用到 Mac 的时候,我也在 Mac 上做了不少资料收集和编辑校对的工作。

尽管我使用 iPad Pro 的方式很简单,但这不妨碍我将它整合进我的工作流中,使之成为我工作流的重要部分,相当重度地使用它。


新的「专业」

Nilay Patel 在 the verge 的 iPad Pro 评测中说,「设备应当适配用户,而用户不应去适配设备」。

对专业用户来说,这句话自然是至高真理。专业用户不需要轻薄、精美、优雅,他们需要多样的接口、耐造的外壳、优秀的散热、合理的价格,来适配他们多样的工作环境。他们甚至常常需要准备两套可以互相替代的设备,以防出现什么意外。只有业余的消费者才会去适配设备,即使他们已经学会了在口袋里用诺基亚飞速盲打短信,也终于禁不住 iPhone 的诱惑,主动适应了触摸键盘。


如果我们要探究「专业」这个概念的本质,我最先想到的词就是「效率」和「稳定」。所以真正的专业用户不会用 iPad Pro 来进行主力工作,相比基于键鼠的电脑,iPad Pro 在今天既不具备效率,更谈不上稳定。

真正的专业用户从不怕麻烦和辛苦,他们接受多年的训练,就是为了让他们可以扛着笨重的摄像机健步如飞,通过两块巨大的 4K 屏高效获取信息,然后在机械键盘上十指翻飞将内容写出来。你跟专业用户讨论 iPad Pro 相比 MacBook Pro 所具备的便携优势,他们会丢一个相机,三个镜头,一支三脚架,四块电池,三张储存卡到你脸上,教会你什么是真正的专业。

专业等于「效率 + 稳定」,伴随这两个特性,一切都是复杂而笨重的。如果你正在考虑购买一个 iPad Pro 用于工作,你必须意识到,iPad Pro 距离实现真正的「专业工作」还差的很远,远到同样的结论我们可能要重复说上 5-10 年。在今天想把 iPad Pro 适配进一个专业团队的工作栈,在交互和软件生态上有着巨大的困难。它能做的,更多是专业工作的「前置工作」,你可以用它写点什么、画点什么。它极强的移动特性让你能几乎随时随地进行些简单的创意工作。以及用它来学习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你不需要让自己适应进任何技术栈。


但我忍不住思考的一件事是,30 年前,第一批拥抱 Mac、拥抱计算机的创作者,放弃了纸和笔、放弃了传统的乐器、放弃了模拟的电子设备,他们在当年是「专业用户」吗?

我知道这里的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当年的 Mac 不会是什么「专业设备」,但恰恰是一部分专业用户,在业余,抱着某种好奇心,以某种不专业的态度拥抱了 Mac,才有了过去 30 年计算机历史的变迁。

而今天的 iPad Pro,或许也正在和我们这一代人进行着某种类似的「化学反应」。它之所以成为一件优秀的设备,就是因为它的诸多优良特性,让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创造。它的轻薄、省电、触摸交互、连接性、Apple Pencil、AR,都让它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设备。这种不同,正在启发着一代人。

以及举个不怎么正面的例子,今天有不少用手机来进行拍摄的视频作者,也从一个角度反应了「专业」这个概念的变迁。伴随着 iPad Pro 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苹果发出的那惊天一问,What’s a computer?,会一点点变成现实。

所谓「业余」,或终将成为新的「专业」。


第一台 iPad

我第一次有机会拥有一个 iPad,是高中毕业的时候。

当年被称为 the new iPad 的第三代 iPad,第一次拥有了一块 Retina 屏幕。当时有评论家预言,「the new iPad」的命名或许意味着苹果正以 Mac 的视角来定位 iPad。果然,自那时起,iPad 在产品线上开始变得越来越像 Mac,直至 iPad Pro 问世,转眼又到今天。

当年,我在 iPad 和 iPod classic + Hi-Fi 耳机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当时的我是更狂热的音乐迷。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学生的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脑前,没觉得自己需要一个 iPad,来填补「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空白。两年后,我买了一个 iPad mini 2 来玩手游。它也被我带到健身房去,在跑步的时候看动画和剧集。后来这个 iPad mini 2 也因为我换了新的 iPhone 和健身房到期,被长期丢在床头。


人们在评价 iPad 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就是「尴尬」。

iPhone XS Max 能显示的内容尺幅已经不比 iPad mini 小多少了;而 iPad Pro 12.9 加上键盘,甚至比 12 寸的 MacBook 还要更重。之前我对 iPad 最大的担忧正在于此,如果 iPad 作为「专业设备」的意义一直仅仅停留在便携和续航这两件事上,当 ARM 芯片的 MacBook 问世,MacBook 也能拥有强势的能耗比时,iPad 又将何去何从?又或者说,iPad 的灵魂到底该归属 iOS?还是 macOS?

严格地说,这台 iPad Pro 2018 有点像我的第一台 iPad。在过去的 20 天里,我第一次真正重度地使用了 iPad。我不敢断言 iPad 的未来具体会如何,但我至少认为,iOS 也好,基于触摸的交互也好,都让 iPad 拥有了一些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这样一个从小到大美术最差的人,也开始试着用 Apple Pencil 涂点什么画点什么了;过去一周里,我捧着 iPad 读了 8 小时的书;基于 ARKit 的文件扫描系统让我可以轻松将文件电子化……这一切都是 iPad 所独有的特性和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乔布斯在介绍第一代 iPad 时在 KeyNote 上分隔出了三块需求。其中 iPhone 让你可以时刻与世界保持连接,iPad 让你可以更好地摄入内容,提供轻度的生产力,Mac 则是最棒的个人电脑。

或许,它们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