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一曲属于死宅的精神风物诗

《头号玩家》:一曲属于死宅的精神风物诗

(本文首发于爱否科技微信公众号,一切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在内的版权事宜请联系爱否科技。)


我是在上周才知道《头号玩家》即将在国内同步上映的。在看完预告片之后我花了不到 1 秒钟决定马上去看它。


「死宅」从来都是贬义词,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大量的人都以「脱宅」为荣,以不再耽溺于「虚拟世界」为人生的一大目标。

《头号玩家》则不一样,它致敬了「宅」之趣味,挖掘了「宅」之意义,赞美了「宅」之力量,使其可能会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记的「宅」之经典。


这是一个死宅打败现充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虚拟世界存在的意义。

在看《头号玩家》的前五分钟,我的心其实是本能地揪紧了的。其在设定上简直太陈词滥调了。末世废墟感的城市、戴着 VR 眼镜迷失在虚拟世界的人民……连装备都没有稍微做得个性化一点,仍是最近几年影视作品里最流行的那一套。

但这种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当 Z 呼叫正在战场上激斗的 Aech,短短的一场戏就已经包含了太多经典的游戏元素和趣味,让我开始振奋起精神。

《头号玩家》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核心却非常丰富。其赞美自由高于专制,赞美享受体验的过程高于通过充值买来的结果,赞美精神上的感受高于物质层面冰冷的战斗力。

这都是作为「死宅」最在意的事情,我们从游戏中磨练技巧以获得成就感,将自身带入人物,从故事情节中感受心灵震撼,超脱现实中的压力,在虚拟世界获得自由与释放。

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反派,IOI。其背后的大 Boss 是一个「为了得到股份而玩游戏」的人,显然是「现充」形象的一种浓缩了。他用金钱买来最好的装备,却把密码写在一张便签纸上,贴在座位旁边。在他的理想世界里,他要成为现实中的胜者,掌握财富与权力,掌控这个游戏,并再也不需要玩这个游戏。

而站在他对立面的则是全世界的玩家,以及 Oasis 这个游戏的创造者,「死宅精神」的终极象征,Halliday。

为塑造其精神核心,《头号玩家》抓住了几个关键的情节。

第一是在面对反派大 Boss 所提出的现实中金钱之诱惑时,在现实中贫穷的主角并没有接受,而是一下就看破了其虚伪的一面,决定守护自己所热爱的 Oasis。这里完成了对「精神」大于「物质」的主旨塑造。

第二是在面对 IOI 对第三个关卡的封锁时,全世界的玩家都蜂拥而至,坚决反抗这种暗示着垄断与专制的未来。而到了最后,连 IOI 内部的员工都为 Z 是否能用钥匙打开最后的大门而感到揪心,反过来也证明了他们内心深处也同样被游戏所感染。这里完成了对「自由」大于「专制」的主旨塑造。

第三是贯穿全片始终的一个主题,Halliday 留下了三个彩蛋,全片的故事剧情几乎都围绕着「寻找彩蛋」展开。故事最后的高潮,也是在 neta 游戏史上的第一个「彩蛋」。这里完成了对「过程」大于「结局」的主旨塑造。

最后的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赢,而是玩游戏的过程」,这是 Oasis 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存在的意义,而这种「宅之精神」串起了整部影片。


这是一锅浓缩了近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大杂烩,比梗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故事。

我不会从头到尾一个一个镜头帮你们盘点这部电影到底都致敬了哪些梗。粗略地回忆一下,我至少从中看到了对《星球大战》、《指环王》、《闪灵》、《星际迷航》、《TRON》、《Minecraft》、《Halo》、《回到未来》、《金刚》、《哥斯拉》、《异形》、《高达》、《街霸》、《守望先锋》、《哈利波特》等作品在视觉上的致敬。

而音乐上呢,Van Halen、Bee Gees、The Temptations、Prince…… 我并不精通于 70 - 80 年代的美国摇滚和 R&B 音乐,但还是有相当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冷不防地响起,让我感到心潮澎湃。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这是一个主要围绕「游戏」来构造的电影,但斯皮尔伯格对电影的致敬和挖掘要深入得多,因为他更了解。其中对《闪灵》桥段的复刻,重新挖掘出原著中出现但当年库布里克并没有拍的「僵尸舞会」,还有最后《终结者》伸出大拇指的梗,其深度都让人感觉心潮澎湃,不禁激动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但对游戏,就显然没那么深刻了,大部分都是比较单纯地对视觉元素的堆积,可以看出来斯皮尔伯格很可能并没有玩过其中出现的大多数游戏,所以并不能将其真正融入影片。但能看到很多经典的游戏形象同台表演,就已经相当能够让人感到满足了。


但归根结底,「梗」也好、「致敬」也好,都只不过是一扇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这扇门,通往那个属于过去的自己。回忆起第一次看《星球大战》,随着光剑的挥舞而激动不已的时候,回忆起第一次在街机上打败对手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回忆起被流行文化点缀,所以才多姿多彩的生活。

于我来说,《头号玩家》最令我泪腺崩坏的桥段,是在全片的最后,Halliday 对 Z 说,「Thanks for playing my game.」,带我回到了那无数个打通游戏,制作人在最后对我说感谢,我却被游戏本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刻。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沉迷于各种次文化的内容,但直到今天,我在 Apple Music 上累计听歌 7000 个小时,看了上千部电影,玩了一两百个游戏。这些并非被主流世界所广泛接受的兴趣爱好,被斯皮尔博格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让人感觉到,你过去那些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时刻,都无所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部能够认可、推崇次文化的电影,就足够了。


《头号玩家》披着一件「未来」之外衣,但它其实是一部「过去时」电影。

看完《头号玩家》,大部分观众对其的诟病之处都集中在其故事这一层面上。设定不严谨,人物过于脸谱化, 很多情节在逻辑上完全禁不起推敲,总得来说就是,这不是一部「硬核」的科幻片。

但这其实更多是一种风格化的处理。不加修饰的故事细节,直来直往的正派和反派,都让《头号玩家》有着浓烈的「前时代」的风味,有着一种天然的乐观态度。虽然这是一部设定于未来的科幻片,但究其本质,它其实是一部「过去时」电影,它并没有对未来进行什么哲学上的探讨,而是一直在单纯致敬过去的趣味。

21 世纪之后,虚构题材电影都越来越喜欢去挖掘剧情的黑暗面,《蜘蛛侠 3》里的 Peter Parker,诺兰拍的《黑暗骑士》,连《超人》都被挖掘出了黑暗的一面。观众也开始越来越不相信单纯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但最近几年,传统的「正邪对抗」,又开始慢慢浮出水面。《火星救援》是这种趣味的电影、《环太平洋》是这种趣味的电影,Netflix 拍的第三、四季《黑镜》,两季的第四集都是这种设定在未来环境下,但实际上是在抒发怀旧情感的电影。这种有点「傻白甜」的剧作甚至开始慢慢变成一种风格了,饱含着 80-90 年代的乐观态度。


你完全可以用一个更轻松的心态去对待这部电影,停止自己忍不住挑刺的思维回路。《头号玩家》不是一部史诗级佳片,不值得你去拉个几十遍,反复推敲其中的很多细节。

但《头号玩家》可以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一种驱动力,驱动你继续去热爱次文化,热爱音乐、热爱电影、热爱游戏,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徜徉在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结尾

在看完《头号玩家》之后,我反而一点都没有被其所展现的技术所触动。从技术设定的层面,它既软核又陈词滥调。我一点都不期待什么脑机接口、终极 VR。


我想起的,是我在 Los Santos 的街道上随着 70 年代的摇滚乐摇摆,是我在马里奥里世界的最后一关点亮「Thank you」字样的霓虹灯,是随着甘道夫的一声「You Shall Not Pass」热血沸腾。我想起的,是我贡献了自己的存档,换来这世界上另一个玩家得以逆转游戏的结局,当辅助机最后对我说「真的,真的感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机器人存在过的意义」。
这是一切游戏、音乐、电影,一切流行文化,诞生和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致敬与怀念它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