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hone 12 mini: revertigo

🔥 iPhone 12 mini: revertigo

It’s a common thing. When you’re around someone from your past, you kind of revert back to who you were when you knew them. It’s called revertigo.

当我拿起 iPhone 12 mini 的时候,时空错乱了。

不同时代的设计元素被嫁接在一起:iPhone 11 系列的玻璃后盖、全面屏,加上 iPhone 4 的方形三明治结构。5.4 寸「纯平」的屏幕,严丝合缝地镶嵌在机身里。这个机身,比 4.7 寸的 iPhone 6 还小。

iPhone 12 mini 拿在手上的感觉,与 iPhone 5 非常接近。它甚至唤起了我当年的肌肉记忆——用食指去按手机顶部的「电源」键,使手机亮屏、锁屏。

尽管采用了「复古」的小尺寸,iPhone 12 mini 的性能没有妥协:同样的 A14 Bionic、同样的 5G 频段支持、同样的双摄系统,包括这颗 12 Pro 同款的 f1.6 广角主摄。这仍是一台旗舰 iPhone。

从我出生的第一天起,电子设备的屏幕就是不断变大的:电视、显示器、各种随身播放器,特别是手机。从 1 寸黑白屏的诺基亚 1110、2.4 寸彩屏的 N78,3.5 寸 Retina 的 iPhone 4S,4.7 寸的 6s、5.8 寸的 X。这种进化当然不只是「变大」那么简单,手机能做到的事也越来越多。

「变小」的 iPhone 12 mini,还能做到更多吗?


尺寸的争论

13 年前,iPhone 问世。它的核心卖点是一块「巨大的」3.5 寸屏幕。发布会上,乔布斯无比自豪地向世界展示:

This is the size of it. It fits beautifull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iPhone 不是第一款「机身正面几乎是一整块屏幕」的手机,但它是第一款「用手指触摸屏幕进行操作」的手机。为了让「胡萝卜粗」的手指能够准确点按屏幕上的按钮,这块屏幕必须足够大。在此基础上,苹果开创了革命性的触控交互体验。

一直到 4S,5 年时间,5 代产品,iPhone 的屏幕尺寸始终未变。

乔布斯坚信「3.5 寸是最适合人手的黄金尺寸」。借由媒体报道,这个说法进入公众视野,很快笼络了一大批「信徒」。其中包括我,一个 17 岁的高中生,也包括一个叫罗永浩的英语老师。

2012 年前后,罗永浩在微博上高调宣布自己即将进入手机行业,并多次强调,自己造出的手机,一定会采用 3.5 的「黄金尺寸」。但就在此时,一场「大屏手机」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

2011 年,三星发布了 Galaxy S2,采用类似 iPhone 的设计,搭载一块 4.3 寸 AMOLED 屏幕。Galaxy S2 算是第一款在高端价位上取得成功的安卓旗舰,首次被冠以了「安卓机皇」的名号。乘着这股东风,三星很快又推出了 Galaxy Note 系列,这套产品架构被沿用至今。

从那时起,关于手机屏幕「完美尺寸」的争论就再也没有平息过。

2012 年秋天,苹果发布 iPhone 5,首次将屏幕增大到了 4 寸。为了保证手感和单手操作的便捷性,苹果只将屏幕拉长,而没有加宽,算是尊重了乔布斯的「遗志」。那时的我对此十分不满,在 QQ 空间发表了一系列批评言论。

但「大屏手机」的势能已经起来了,苹果也好,罗永浩也好,都无法使行业刹车了。

2014 年,罗永浩的 Smartisan T1 手机终于问世,屏幕尺寸为 4.95 寸。同年秋天,苹果发布了 4.7 寸的 iPhone 6 和 5.5 寸的 iPhone 6 Plus,给行业按下「加速」键。

从增长速度来看,iPhone 6 系列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一代 iPhone,引爆了 iPhone 在中国的销量。之后,各家厂商不断刷新着手机屏幕尺寸的极限。今年,苹果发布 6.7 寸的 iPhone 12 Pro Max。它是史上最大的 iPhone,也是市面上最大的手机之一。

我最终不可避免地买了 6、6s、X 三代 iPhone,特别是宽度达 71mm 的 iPhone X,是一台我几乎无法单手掌控的手机。所以我也几乎放弃了追求小屏的尝试——反正大部分时候都是双手用,干脆买最大的。

这是我原本的计划:如果 iPhone 12 系列延续去年的尺寸设置,我就买一台 iPhone 12 Pro Max。过去十几年,我沿着这条「手机越换越大」的路不断向前,直到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新的出口,iPhone 12 mini。

工业设计上,iPhone 12 mini 回到了过去。它比 iPhone 6 还窄 3mm,是我可以轻松掌控的尺寸,单手持机时,大拇指可以轻松够到另一侧的屏幕边缘。同时,它的重量与 iPhone 4 相当,比 iPhone X 轻 22%。

尽管尺寸上,12 mini 会更接近 iPhone 6 而不是 5,但方形铝制中框、白色平面玻璃背板等「复古」的工业设计元素,让它回到了更远的过去。摸到它的一瞬间,12 mini 让我有回到 2012 年的感觉。

这种便携性正是我需要的。2018 年,我甚至尝试过只戴 Apple Watch 出门,与世界保持一个最低限度的联系,最后因为输入方式和 App 的不成熟而被迫放弃。

自 iPhone 全线切换到「全面屏设计」,苹果连续两年都采用了 5.8 寸、6.1 寸、6.5 寸三款的机型设置。今年,苹果将尺寸跨度拉大,改成了 5.4 寸、6.1 寸、6.7 寸三档。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覆盖了更多差异化的需求。

关于「尺寸」的争论,争了 10 年,至今仍未有断论。小屏爱好者的声音从未消失,也一直有人用销量数据,试图证明这是一个「伪需求」。10 年后,苹果给出了一个更好的答案,一套让更多人能够满意,而不是妥协的尺寸方案。

12 mini 的诞生,不是苹果想要重拾乔布斯的「黄金尺寸」理论。恰恰相反,今天的智能手机,不会再有所谓的「黄金尺寸」。形态进化的脚步放慢,市场趋于饱和,选择权被交到消费者手上。

iPhone 12 mini 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手感、操控体验和便携性,我非常喜欢。但它带来的改变,远不止「小」这么简单。


性能的迷思

10 月 13 日的发布会之后,我曾短暂纠结,是买 mini 还是 Max。

Max 有一颗更好的主摄,包括更大的 CMOS、更先进的「机身防抖」。过去几年,我逐渐克服了自己拍照的「羞耻感」,用影像记录了很多重要的瞬间。所以我有点在乎这个。

最后,我买了一套新的,相当于 iPhone 两倍价格的全画幅相机,平复了这一纠结。

但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纠结」的背后,隐含着一种更不健康的思维惯性。我潜意识里仍觉得,最大、最贵、摄像头最多、芯片最先进、续航最长、支持 5G 的手机,才是最好的。这一切,随着铺天盖地的市场宣传,冲击着神经,让我感觉自己真的非常需要它们。

每年 iPhone 发布、预订、正式发售,你都能感受到这种 hype:你买的是最新、最强、最大、最贵的 iPhone 吗?你能在第一天早上,成为第一个拿到新 iPhone 的伟人吗?

这种 hype,蔓延到行业的每个角落,演变为一种性能的迷思。厂商、媒体、用户,只知谈论纸面上的「性能」,攀比各种数字。某种程度上,这种攀比促使着手机变大。因为更大的体积等于更大的屏幕、更大的电池、相机、主板,也能卖出更贵的价格。

在这条路上,有几次毋庸置疑的伟大跨越。比如第一代 iPhone 首次确立了触控交互,以及 iPhone X 首次去掉 Home 键。但更多时候,Plus、Max 机型的推出,真的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东西吗?

事实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正在变得越来越强,选择正在变得越来越单一。即时通信、社交媒体、游戏娱乐……各个垂直领域的 TOP 1 app 已经覆盖了 90% 以上的人,而这些 app,又出自少数几家科技巨头。

很难说我们要破除这种迷思,因为「性能」是计算机发展的主旋律。但 iPhone 12 mini 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为一个「小手机」,iPhone 12 mini 没有牺牲太多性能。苹果为它搭载了旗舰规格的配置,特别是这块屏幕。

屏幕是信息与功能的介质。更大的屏幕意味着更多内容、更复杂的交互。这的确符合我们的记忆与直觉:20 年前我们还只能在诺基亚的单色点阵屏上玩贪吃蛇,现在,手机屏幕早已包罗万象。

在我的个人记忆里,这趟旅途的里程碑是 2012 年。高考结束后,我拥有了自己的 iPhone 4S。那个夏天,我尝试越狱、修改手机的各种 UI、hack 各种功能。那时的 App Store 也还是一个「App 设计师的游乐场」,新浪微博追随着 Twitter 的脚步,各种第三方应用百花齐放。

我充分体会到一块 3.5 寸「触控大屏」带来的体验革命,无比兴奋,也对未来充满了技术乐观主义的热情。在这之后,尽管 iPhone 的屏幕越来越大,我们使用它的方式,却变得越来越单一、平淡、无趣。

iPhone 12 mini 拥有一块与 12 同规格的屏幕,像素密度甚至还要更大一点。三款不同尺寸的 iPhone 12,「逻辑分辨率」差别并不大。mini 的逻辑分辨率与 X、XS、11 Pro 一模一样,显示的内容一样多,仅因为顶部「刘海」空间的挤压,少了约几行像素。

这意味着以往小屏手机 UI 异常拥挤的情况不会出现,开发者也可以更轻松地为不同尺寸的 iPhone 设计 App。苹果是认真的,想让 5.4 寸的 mini,站住之前 5.8 寸 iPhone 的位置。

iPhone 12 mini 虽然小,但它仍能显示标准的 iPhone 界面,提供足够多的信息。

5G、A14 芯片、相机的体验也几乎都一样,你不用为了追求手感而妥协太多功能。其他 iPhone 能做到的事,mini 也都能不打折扣地做到。

谈到 5G,在 2020 年,它已经成为了「性能迷思」的最佳注脚。去年秋天,我去北京参加一个活动,借朋友的 5G 卡体验了一天 5G,发现体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之后,大家逐渐意识到,为了追求某种「纸面上的极限速度」,5G 牺牲了太多东西。

覆盖范围小、信号不稳定,且能耗成本极高的 5G,前途未卜。国内外各家媒体也逐渐统一了思想,普遍认为「5G 无法成为新 iPhone 的卖点」。

至于相机,上周深夜的一个发现,化解了我心里最后的疙瘩。

我翻看着 iCloud 照片库里从 2012 年至今的近万张照片。其中最早用 iPhone 4S 拍的照片,大部分甚至没对上焦,只能用浓重的滤镜随意掩盖一下。顺着照片流看下来,每一次换新手机,因为相机性能的提升,都会出现一个明确的「分界点」。

我用 iPhone 4S 拍了一堆虚焦的低质量照片,但这并不妨碍多年之后,我通过这些影像,重新经历那些瞬间,感受时间的肌理,感激这一切。

iPhone 之所以是一台好相机,并不在于 CMOS 的性能有多强,而在于它是一个你每天都会随身携带的工具,拿出来就可以拍。它会记录下时间地点,帮你妥善保存在 iCloud 上。

iPhone 12 mini 的相机,相比 Pro Max 还是会稍有差距。但这并不重要,我关注的是它相比我上一台 iPhone X 的诸多提升:主摄锐度更好、白平衡更准确、菜单功能更好用、HDR 更自然、视频防抖更好。我能用它记录更多东西。

它仍会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台相机,就像之前所有的 iPhone 一样。


「去赋能」

终于要谈谈「房子里的大象」,续航了。

这是 iPhone 12 mini 的最大牺牲。因为机身内部空间的限制,它的电池容量仅有 2227 mAh,如果将这个电池容量看作 1x,12 / 12 Pro 为 1.26x,12 Pro Max 为 1.66x,上一代最大的 11 Pro Max 则因为 L 形的电池设计,能达到 1.78x。

iPhone 12 mini 的电池很小,但在应对轻度场景的时候,5nm 的 A14 芯片仍提供了超出我预期的续航表现。根据系统记录,我一天 24h 的电池消耗量大约在 80%,aka 一天一充。当然,这是在我几乎不用 5G、不玩游戏、不看视频的前提下。

新 iPhone 刚刚设置好的前几天,系统会持续调用后台资源,跑机器学习模型。前几天我每天的电池用量一般在 120% - 130%,这个数字没太多参考意义,因为从第五天开始,就降到 80% 了。

对我个人来说,其实无论 mini 的续航有多差,都不会给我带来额外的困扰。因为日常生活场景中,处处有电源:卧室、车、办公室……长途出差时,面对更复杂的使用需求,电脑、相机、耳机等更多设备潜在的电量危机,我也必须准备好电源和充电宝。从这个角度,我非常愿意牺牲续航,换得轻薄小巧。

但纠结续航本身并没有意义。就像当年 iPhone 4S 的电池容量只有 1420mAh,相当于 12 mini 的 0.64x,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能轻松待机一周的诺基亚,换到 iPhone。最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个更深刻地问题:手机能满足我们什么?帮助我们实现什么?

这正是我选择 iPhone 12 mini 的根本原因。如果说 iPhone 4S 时代,我选择更短续航的 iPhone,是为了获得更强大的功能,让手机为我「赋能」。今天我需要的,恰恰是一次反过来的「去赋能」。我需要一点续航的限制,将自己从「注意力被各种 App 吞噬」的循环中抽身。

我反复暗示自己,12 mini 是一个短续航的小屏手机。所以我没有安装任何视频 app,比如 YouTube、Netflix、TikTok 和 Bilibili;也没有安装任何需要我「定期上线做任务」的氪金手游,比如英雄联盟手游或部落冲突。

基于 iPhone 12 mini 小屏的特性,我与以前一样,会相对频繁地拿起手机,检查通知,收发消息,系统记录我每天大约拿起手机 100 次。但我不会在手机上钻入任何一个兔子洞,不会刷 B 站、淘宝、YouTube 的「推荐流」,这些事情曾经吞噬了我大量的时间。

我试图与手机「点到即止」。收到消息,简短回复,需要更长的交流,单独安排一小段时间,在 iPad 或 Mac 上,用键盘或通话,更高效地进行。看到其他人分享的视频、文章,加到「欲读列表」,集中在一段时间,在大屏幕上进行,控制自己不被「推荐内容」吸走注意力。在 Mac 上,我会关掉社交媒体的通知,让自己不被打断。

最后,因为购买新 iPhone,苹果又送了我三个月的 Apple Arcade。相比氪金手游,Arcade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们不会玩弄你的大脑奖励回路。所有的游戏都是单机、无内购的,你想玩就玩,想走就走。

我安装了两三款策略类小游戏,供我偶尔打发时间。我不满意的是,今天的手游,即便是小游戏,都调用了太多不必要的图形性能。我怀念当年那些基于玩法,画面更朴素的游戏,比如涂鸦跳跃或水果忍者。

哦对,iPhone 12 mini 的小体积还导致了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牺牲,就是扬声器效果。相比之前我在 iPhone X 上听到的效果,低音的量感都要差一点。


向后进化

拿到 iPhone 12 mini 之后,我没有将之前手机里的 App 迁移过来,而是选择了「设置为新 iPhone」。

尺寸上、设计上,iPhone 12 mini 似乎在向后倒退,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纠错」的机会,是对「手机应该被用来干什么」的一次重新思考。

我努力搜寻自己最早使用 iPhone 的记忆,回到那个手机体验还没被垄断,作为用户的我们不被剥削,拥有充分可能性的时代。退一步,我获得了关于未来的启发。2012 年,iPhone 是为我赋能的优秀工具,但它远非我生活的全部。

在 iPhone 12 mini 上,我打破了一些无聊的「原则」。比如我第一时间就买了 MagSafe 手机壳和卡包,原因仅仅是我觉得它们,挺好看的,我能用得上。放在以前,我会觉得任何使手机变厚变重的配件都大逆不道,我们应当「完美高效」地使用手机。而这,显然是一个错误。

刚刚接触「数字健康」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件事无比复杂,需要精确计算用量,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现在,我觉得这件事其实也挺简单的:将注意力放到你的生活上,而不是任何电子设备上。

至于 iPhone,它只不过是一个你可以轻松掌握的小玩意儿,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