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Love:一生仅一次的体验

First Love:一生仅一次的体验

很难不(再一次)回想起 2017 年春天,通关《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瞬间。我捧着手柄,看着制作人员名单向上滚动,眼泪不断滚落下来。

《荒野之息》不是我接触的第一款塞尔达系列作品。在这之前,我玩过 FC 上的初代塞尔达,也在 3DS 上玩了系列最具革命性,甚至可以说颠覆了游戏史的《时之笛》。

但就如池骋老师说的,「爱游戏就像爱人,那些面上的品质是你爱上一个游戏或一个人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爱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的机缘巧合。当我连续两周,不分昼夜地活在海拉尔大陆上时,我对《荒野之息》的认识也发生了一种质变。

我明确地知道,这种体验,即便在漫长的人生中,也是非常稀缺且难以回返的。我可以把存档删掉,重新再玩一遍,几年后《塞尔达系列》也一定会再出续作。但「第一次」全情投入的体验,仅此一次而已,它让你真正意识到人生短暂。

正因如此,当一切结束之时,我被一种扑面而来的 bittersweet 所淹没。后来,不少玩家在网上感叹:「想失忆,回到没有玩过《荒野之息》的状态,与它再次相遇。」

这就是《First Love》想要呈现的主题。第八集结尾,野口也英再次戴上耳机,随着宇多田光的唱词响起,那些丢失的记忆,重新涌上心头。

-

技巧上,《First Love》充满了各种「既视感」。

在 Netflix 思维指导下,它毫不掩饰地借鉴了那些曾被证明有用的要素:岩井俊二冷冽冰蓝的北海道作为故事舞台;筱田升充满颗粒感的逆光拍摄手法;坂元裕二那些似无厘头却极易移情的比喻和 neta;新海诚的「命运淹没在更渺茫的时代里」的宿命美学……

通过这种「缝合」,《First Love》快速兑现了一些埋藏在记忆里的情绪反射机制。看它的过程,就像感染 Omicron 一样,感受汹涌而来,又迅速消退。

冷静下来,我心中萌生的第一个反思是:现在连「纯爱片」都要被打上消费主义的烙印了吗?

拿《First Love》和《东京爱情故事》作个对比,更容易发觉这种区别:赤名莉香的爱,是热烈而直白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来表达,无论是对永尾完治,还是对有家室的部长;野口也英和並木晴道则不同,他们的爱维系在一首歌之上,即便也英再次见到,甚至爱上了晴道,都不足以让她恢复记忆,必须要靠这一首歌。

这不是偶然的个例。因为这个变化,最初发生在坂元裕二自己身上。作为编剧,他一直都会把感情附着在「物件」上。比如《东爱》里的红绿灯桥段、那根被刻上名字的柱子,以及后来成为「圣地」的梅津寺駅。但这些物件都不具备明确的消费性特征。

等到《花束般的恋爱》,坂元选取「物件」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他会用涉谷 PARCO 关店,《新哥斯拉》上映,《你的名字》创下动画票房新纪录,三个与「商品」概念紧密捆绑的事件,作为时代印记,标注 2016 年。

而这也是《First Love》的核心手法。它用《泰坦尼克号》上映、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以及宇多田光,影印 90 年代;又用 3·11 东日本大地震、Instagram、iMac 和 Logic X Pro、AirDrop、Covid-19,标记 10 年代。

以及,《First Love》捕捉了一系列技术的「切片」,作为时代标记。从 PS1、PHS「小灵通」、大头贴,到后面的苹果全家桶。编剧很懂得玩弄这些技巧,设计了晴树用也英生日作为手机密码的桥段。

这个桥段出现在第一集,瞬间让我有了把这部剧看下去的理由。回想起来,我和一个朋友关键的「共情时刻」,就是当我发现他在用某个女生的生日做手机密码的时刻,很显然,我也是这么做的。

向底层追究,这都是「物哀」美学的当代表达。从坂元裕二到新海诚,再到《First Love》,它们将故事情节与现实中的事物进行一种捆绑,方便观众移情,将自己的切身体验,投影到时代的幕布上。

用一首歌,引出一段感情,投射一代人。这是技术社会、消费主义与物哀美学,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也是当下的时代精神。

-

2018 年,我在听《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这张专辑时,曾感到一种困扰。

我们爱上的不再是完整的「人」,而是透过数字滤镜看到的各种「梗」。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当你说「今晚月色真美」时,你爱的到底是身边那个具体的人,还是月亮,或「月色映照此刻」的这种状态?

放到《First Love》里,就更容易理解问题所在:这部剧在「梗」的撷取上,不是坂元裕二、新海诚的「二次元宅味」,而是一种 Netflix 的「AI 味」。

宇多田光、泰坦尼克、震灾、Covid……《First Love》轻松找到了日本、东亚,甚至全球观众共鸣的「最大公约数」。但一切都有点烂俗,缺乏回味的空间,也难以回避那个本质问题:晴树和也英之间,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东西?

就是很无聊呀,所有约会软件,都有「展示兴趣爱好」的功能,但这种粗砺的拟合,并不能带来任何结果。

这就是当代生活,消费主义渗入了它的每根毛细血管,甚至支配了爱的定义,但终究不能将你引向任何结局,事情不是「抄作业」那么简单。

《花束般的恋爱》里就有一个桥段:原本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男主,对《荒野之息》不再感兴趣。坂元裕二借此描写了他出社会后的疲惫状态,也象征了那段爱情分崩离析的开始。

你看,即便面对同一事物,我们也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具体实践中,各自有各自的「人生里程碑」。那些 definitive moment,不能光靠一部剧主导,而是要你自己去提炼,与身边具体的人共鸣。

当然,「梗」也是重要的。一首歌、一个游戏,它们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作为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象征着你认同、珍视什么,否定、拒绝什么。决定了你最终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

回想一下,我其实很擅长捕捉这类瞬间,擅长赋予事物一段特殊的故事和意义。从一张歌单、一份生日礼物,到一座铁塔、一个关于「错失」的跨年夜,再到一件冲锋衣、一包刚出炉滚烫的薯条……

看完《First Love》之后,我至少经历了一周的「记忆翻腾」,躺在床上,那些曾经的片段、瞬间,不断涌现出来。不只关乎初恋,也包括建立友谊、激发觉悟、取得成就,自我投射。

这些经历,个中滋味是冷暖自知,但最终,人无法欺骗自己。

-

再把时间稍微拨回 2017 年一下。

《荒野之息》之后的夏天,我又与《P5》相遇。后来,一段非常重要的友谊,和一段更复杂的情感体验,维系于这个游戏之上。

尔后回想,2017 年,可能是整个游戏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年,至少之一。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恰逢其时。

我无比清楚,那个对我来说最美妙的「好年」,再也无从回返了。那就是一生仅一次的体验,你投出石子,沉入水面,不可能重新浮上来。

但泛起的涟漪,依然一圈圈传递出去。直到今天,还有朋友发邮件告诉我,当年因为我的文章、视频,才选择买了 Switch 和《荒野之息》,这对他来说也是改变人生的决定。

你看,只是素未谋面的网友而已,我们的人生,也就像这样,被维系起来。种下的因,结出了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还算比较喜欢《First Love》的结局。它没有在第八集结尾戛然而止,而是提供了一个略显老土的 happy ending。背后的含义不言自明:那些经历过、认同过、珍视过的东西,终究会把我们变成应当变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