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收藏者的前提是意识到人生短暂」

「成为收藏者的前提是意识到人生短暂」

听了《迟早更新》的「Episode 212: 成为周杰伦」这期节目,很喜欢,其中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

我尝试着简单概括一下:「收集」是某种局部自由最大化的尝试。「收集者」对差异和多样有着天然的尊重,能扩大知识和经验的边界,防止我们随年龄增长而变得保守、反动。且这种「收集」并不必需深刻,它可以由纯粹的感受、主观的品味驱动,帮助我们对抗人生的焦虑和虚无。

对此论述,我有一些想补充、发散的阐述,记录在这里。

-

今天谈「收集」这个词,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是各种带有集换属性的「谷子」。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所有的内容周边产品都开始采用这套商法,利用更低的单价,gacha 的获取机制,来搏得更高利润。

「吃谷」是典型的,被收集心态驱动的行为,且也是「阿宅」的一个子集。但必须要说,这个生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消费主义驱动,甚至支配的。无论是体量惊人一季季更新的产品序列,还是对少数稀缺单品的价格炒作。很多人因为吃谷,背负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还要花费精力促成二次交易,反而因此陷入了视界越来越窄的循环。

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新鲜,从古董、邮票,到球鞋、CS:GO 饰品 以及 NFT……可以说,有二级市场的地方就有炒作,以此为目的的「收藏」,恰恰是反动的。

我自己为这些收藏,也花费过一些钱。包括唱片、蓝光电影,手办、周边,抽卡游戏里的角色,以及乐高积木等等……每当去到迪士尼小镇的卖品店,我总是会变得非常大方。

对我个人来说,这些消费并没有到令我有经济压力的程度,但这个界限,显然不应该由「是否肉痛」来定义,这依然是另一种消费主义。毕竟真正值得一做的事情,应当怀着「一点豪华主义」的态度去做。

-

过去两年,我看了很多电车迷相关的内容,也多次去日本,乘坐了其中不少线路。过程中,既实现了新干线主干线路的「完乘」,也到访了一些「秘境车站」。

显然,电车迷刷线,就是一种「收集」的实践。而这个过程中,令我尤其惊讶的是,有很多国内的学生车迷,可能暂时还没机会去日本,亲自乘坐这些电车,也对电车、线路的很多知识如数家珍。

我这里既不是说亲身「刷线」这件事毫无意义,也不是说国内的电车迷就是「键盘党」。因为对同一知识、经验、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截然不同的方式达成,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

而这种「收集」,既囊括了消费,又超越了消费。

除了去日本坐电车,我今年还去了不少宗教相关的场所。包括巴塞罗那的天主教堂「圣家堂」,日本神道信仰发源的「出云大社」,以及鉴真东渡日本兴建的「唐招提寺」。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学习理工科的学生,我一直是无神论者,对宗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往往不屑一顾。但当我亲身去到这些知名的教堂、神社、寺庙时,我依然获得了非常切实的「点亮迷雾」的感受,这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收集」。

也是近几个月,有朋友向我表达了他对阿拉伯世界的兴趣,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这些战火纷飞的地区。

我对阿拉伯的了解程度,大概和普通中国人对「欧美」这个词的理解差不多。因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信仰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我可以说刻意与它保持了一定距离。不主动了解,就是最好的嫌鄙。

但当朋友将我对阿拉伯世界的认知敲开一道裂缝之后,我就去接触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包括视频和播客。加起来可能仅仅只是 10 个小时左右的量,但我对阿拉伯世界的认识,一下就焕然一新了。

这个过程中,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我这辈子几乎不可能把八大洲五大洋全部走遍。这不是单纯的财力问题,有很多财富自由的「环球旅行家」,即使能走遍全球,这个经验的颗粒度也不可能很细。很难像我们了解长沙或广州一样,去了解阿勒颇、大马士革、伊斯法罕……

每个人最终都要意识到,人生非常有限,无比短暂。我们「收藏」的过程,表面上或许是在投入金钱,但本质依然是将时间转化为知识和体验。

在这个尺度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

随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抗拒那种「自我提升」的叙事,即通过「做对的事情」,包括健身、旅行、学外语……来获得自我实现。

听起来很讽刺对吧,我自己既健身,又喜欢旅行,还在学日语。但我的意思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既不是「先验的」,不是说你打卡 100 天,就必定能蜕变成一个成功的人;也不是「后验的」,不是直到死的那一刻才能盖棺定论。

就是说,当我们在讨论收藏时,这些藏品的意义绝不是像电视鉴宝一样,在于给它贴一个价格标签。

这是一个自我阐述和理解的过程。无论是开始收集,还是决定放弃,它本质就是在问,「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而我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对它的回答。当你怀着 100% 忠于自我的热忱去做这件事的时候,这就是我理解的「收藏精神」。

而这个过程,既没有唯一的方法论,也不全依赖于外部的价值判断。今天很多人都在过着一种过度依赖「教程」的生活,不仅是学习和工作需要教程,消费娱乐需要教程,就连旅行都需要教程。可以说,无脑用小红书越多,就越是「在每个垂直领域自由最小化」。

我们必须意识到,拿来主义也好,文化挪用也好,都不是让你「抄作业」。这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后现代社会,我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一次「二创」。

尤其是在后稀缺的工业和数字时代,当我们在谈论收藏的时候,甚至不一定要收藏真品。

举一个可能有点极端的例子。一个一辈子都在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挣钱直到 60 岁,中年危机袭来才买下一辆保时捷的人,和一个 20 岁钻研了各种汽车杂志,能在游戏《Gran Turismo》 里跑出完美走线的「键盘车神」,可能后者才是真正的保时捷「藏家」。

我依然喜欢冈田斗司夫说的那句话:「御宅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是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喜好的。」

也正如任宁老师引用 William Gibson 说的那句话。真正「御宅」的眼里,既波澜不惊,又杀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