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但如果这就是最后一块三明治呢?

iPhone Air:但如果这就是最后一块三明治呢?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the thinnest smartphone on the planet.

史蒂夫·乔布斯曾如此定义 iPhone 4,那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代 iPhone。

而当 17 岁的我第一次拥有了一台 iPhone 4S,把它放在手心的时候,立刻感受到的并不只是「薄」,而是一种更大的,难以具体描述的震撼。

它的精致,如天外来物,突破了我既有的全部生命经验。那个瞬间,我感到手掌的每一个毛孔都因紧张而打开,无数细小的汗珠,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十五年后的今天,当我拿起 iPhone Air 的时候,iPhone 早已是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物件之一。这块由玻璃、金属、玻璃组成的三明治依然近乎完美,但我们已知晓了它的大部分秘密。

我的手心,不再冒汗。

-

从具体的使用角度出发,iPhone Air 确实无太多新意。

即便是受赞誉最多的「手感」,我也觉得不过如此——它还是太大了。手机做到 iPhone 16 Pro 这个尺寸,再稍大一丁点,握持手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无法简单通过「做薄」抵消。

iPhone Air 只有以标准姿势,即单手竖屏,用大拇指上下「刷手机」的时候,能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你感觉这个尺寸已超出手的掌控范围,但靠着精准的厚度和重心分布,它又能被一只手稳稳掌控。

这一平衡的动态是如此狭窄,以至于搭配 bumper 或任何手机壳,都会破坏它。同样的,当你想单手输入点什么,去够某个按钮的时候,iPhone Air 的「手感迷思」也很容易破灭。

所以我并不觉得「手感」一论,能轻易 justify iPhone Air 的存在。

当然,正因为做到这个尺寸,iPhone Air 的产品牺牲,尤其是性能上的局限,也并不明显。

屏幕是 Pro 机型同样的 120Hz Always-On Display;单摄系统依然保留了近年最好用的相机功能「2x 裁切变焦」;芯片的性能局限,及因此导致的发热也不算明显。对我来说,iPhone Air 日常体验和 iPhone 16 Pro 并无本质区别。

包括受讨论最多的续航,用下来也是完全超预期的水准,比 16 Pro 稍弱,但依然拥有自洽的使用逻辑。

从 iPhone 13 Pro、14 Pro Max、15 Pro Max,到 16 Pro,用了四代 Pro 机型,我对「续航」的理解是,即便你用的是 Max 机型且年年换新,它的续航也无法支持你完全抛弃充电宝。尤其是用到第二年春季,碰到出差、旅行这样的情况,Max 机型也无法撑过高强度使用的整天。

日常使用中,电源无处不在,出行的时候,带一块 10000mAh 充电宝。在这一逻辑下,iPhone Air 的续航完全不是什么问题。

iPhone Air 最引人在意的功能局限,可能还是单扬声器的配置。自 2022 年搬家并独居之后,我在家用耳机的频次越来越低,除音乐之外,80% 以上的声音都会直接用手机扬声器放出来。这一点上,iPhone Air 的表现,相比 16 Pro,有很难忽略的差异,但并非无法忍受。

-

概念上,iPhone Air 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两代 mini iPhone,都是苹果「逆潮流」的尝试,但它们其实有很本质的差别。

iPhone 12、13 mini 在形态上真正实现了「小」。5.5 寸的手机,在掌握、操控的感受上,和 6.1 寸 iPhone 有天壤之别。但 mini iPhone 的性能牺牲过大,已经出离了自洽的使用逻辑。

尤其是 iPhone 12 mini,推出的时候恰逢 5G 开始普及。2021 年初夏,我的 12 mini 陷入了一段堪称灾难级的使用体验——都不需要玩游戏或用 MagSafe 充电,只是开着 5G 连 CarPlay 导航,手机就不止一次因过热直接停止工作,粉碎了我对 mini 的幻想。

iPhone Air 的情况恰恰相反,无论是性能还是散热,它的表现都并没有显著低于预期。但同样的,它的薄,也没有带来任何明显的惊奇。只有在和 iPhone 17 Pro 系列贴身对比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保留了过往 iPhone 设计和美学的荣光。

我的意思是,任何产品都不该靠「比烂」来获得 justification,对吧?

-

过去十几年,我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iPhone 之于时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iPhone 是《2001:太空漫游》里那座黑色方碑。它简洁、纯粹、完美,仿佛宇宙中最天然的东西,超越我们的理解。它的存在,需借助某种更高维度力量的约束,每每朝着「完美」多迈一步,背后都需要指数级的能力增长。Steve Jobs 和 Jony Ive 先于时代,窃取了这种力量,令 iPhone 成为了摩尔定律在物理世界的投射。

这块「三明治」的旅程自 iPhone 4 开始,作为天线的不锈钢中框和两块康宁玻璃,几近天衣无缝地接合在一起,令人手心冒汗。那也是第一台 Retina Display 的 iPhone,电子显示屏的「像素」,第一次消失在连贯的线条和色彩中。它就是如「黑色方碑」一般的神迹降临。

从 iPhone 4S 到 6、6s,iPhone X、12 mini、13 Pro、14 Pro Max、15 Pro Max、16 Pro,再到 iPhone Air,我至今用过的 10 代 iPhone 里,有 8 代都是三明治结构。

iPhone Air 将这一范式推向了极致巅峰,两块超瓷晶玻璃夹着闪闪发光的钛金属中框,令人无可挑剔。但即便是神迹,也会随时间磨损,最终祛魅。我从它身上,更多只感受到历史的残影。

开售一个月后,iPhone Air 的失败结局已被市场注定。没人对此感到意外,从 Air 的配置和定价出来的时候,参考 mini 的失败,我们就知道这场试验很难有好的结局。实际上,即便明年 Air 继续出一个小改款,我挺大概率还是会换到普通的 Pro 机型。

但我终究难以摆脱这个念头:如果 Pro iPhone 未来几年都采用铝质 CNC 切割的机身的话,iPhone Air 或许将会是最后一块「三明治」,象征这段历史的落幕。

三年前,换掉 mini 之后,我曾感慨:

作为一个「小屏爱好者」,我后来才意识到,对小屏手机的留恋,其中至少有 70%,是在怀念当年我用那个小手机跟喜欢的人、朋友聊天,而不是听领导发号施令。

当年小手机里的内容,美妙又纯粹;今天手机里全是垃圾推送、辱骂……这个现实,你用任何 mini 也没法改变。

过往的繁荣,以及我们对它的感受,也如同青春的丰盛一样,是仅有一次的稀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