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16:是我们驱动了科技,还是科技驱动了我们?
四大平台,统一命名。苹果产品功能的触须,已经伸进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了。
我曾经以为《摩登家庭》第六季第十六集所展示的「科技生活」已经是「苹果体验」的极致了。
但是今天的 WWDC 看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和苹果所描绘的理想生活之间,其实远远不只是几台设备的距离。
旅行、派对,留下了很多照片,所以有了新的相册 app ,把照片整理成美好的记忆。想要更好地和朋友分享喜怒哀乐,所以有了新的 iMessage 。
但同时,也有可能是,买了 Apple Watch,为了达到运动目标,每天多走一点路。因为有了 HealthKit,每天记录自己的健康数据。
所以到底是我们的需求驱动了科技发展,还是科技在驱动我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没有『正版』,是艺术世界的究极形态。」
所以艺术世界可能的终极形态是怎样的?
是没有「正版」。当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直到所有的艺术文化的创作者,都自愿放弃追究盗版的权利,让自己的作品真正自由地在世界传播。
你可以合法地,在网上下载一个 FC 模拟器,玩《超级马里奥兄弟》。
而且我敢保证,这样的世界,即使 500 年之后,我们仍然能玩到《超级马里奥兄弟》。
虽然我基本没有拒绝过能把问题描述清楚的伸手党……
我一开始对分答这个产品是不抱有什么乐观想法的,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based on 微信」、「难以产生长期、重度使用驱动力」、并且「规模上很难增长」的产品。(也许最近会写一篇文章来说说这个事情。)
包括愚人节,「值乎」1.0 出来,我也是基本怀着一个唱衰的态度的。(如何评价知乎最新开发的「值乎」功能?)
但是分答的这个模式放在知乎来做,事情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韦思嘉,「干货」,以及 KPI 化的知乎。
这样的产业,其实就像树状的人体蜈蚣一样,一个很简单的东西,被翻来覆去地引用,演绎,前一媒体吃进去拉出来,后一个媒体又吃进去,长此以往。
而知乎上很多大V,写的东西的性质,跟这些公众号文章也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他们的眼界往往要高一点,原料是来自于国外的网站,已出版的小众书籍。
而这些东西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们太喜欢读「干货」了。太喜欢读普遍适用的道理,太喜欢读零门槛的知识了。
「我玩了一下 Vive,然后发现 PS4 都比它更 VR 。」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写关于主流语境下「狭义上的 VR」的文章了。
两个月前,我写了这篇文章:VR 炒得越火,我越不觉得现在的这种 VR 会是游戏界的 The Next Big Thing 。 - 大破进击 - 知乎专栏,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体验过 Vive / Oculus Rift。两周之前,我体验了一下 Vive,跟我之前所想的,基本没什么出入,甚至我所想的那些问题,真正体验起来,比我想象的更严重。
所以这里,我提三个问题,借由这三个问题,来解释:
为什么我认为本世代的狭义上的 VR ,基本不可能成为一个革命性的东西。